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考古学家中的科技派

记者 杨雪梅2018年04月02日08:4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考古学家中的科技派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考古学者袁靖在今年两会上共提出6个提案,其中3个事关考古工作,包括尽快将境外考古明确定位为国家行为、调整基本建设考古中的考古收费制度以及制定考古工作野外津贴制度。大家称他为“考古代言人”。

  但袁靖又与公众普遍认知的考古学者不同,从事动物考古的他,常常说起的不只是地层、断代,还有古DNA分析、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锶同位素分析……

  开创许多第一次

  和许多误打误撞或者被调配的大学生不同,袁靖是主动选择考古专业的。他觉得,考古学家可以通过文字之外的实物材料追寻人类的历史。1978年,在填写高考志愿时,袁靖便报考了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上世纪80年代末,已入职社科院考古所的袁靖去日本学习动物考古学。“这门学科在当时的国际考古学界相当流行,但在中国还没发展起来。回国至今,我所做的就是建设中国的动物考古学,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科技考古的世界。”他说。

  1993年,袁靖从日本留学归国,进入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组建的国内第一个多学科合作的考古队,发掘河南省渑池县班村遗址。袁靖的任务是整理、研究发掘出土的动物骨骼。在清洗一处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土坑里出土的破碎动物骨骼时,他发现这些几乎都是猪骨,拼对完成,居然是7头全身骨骼完整、年龄大小不一的猪骨架。俞先生感叹,我们考古人一直通过拼对陶片来复原陶器,但是通过拼缀骨骼来复原完整的动物,这是第一次。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动物考古学者,并发表了众多研究成果。“这几年我们一直强调浮选,要求对特殊遗迹内的土壤过筛子,过去被忽略的小型动物的骨骼得到采集和保存。”袁靖说,这些宝贵的动物遗存,在探讨古代的生物研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与国外不同,中国的动物考古与史前社会的祭祀以及之后的礼制紧密相关。“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研究动物在古代祭祀中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研究礼制的形成。

  袁靖介绍,“现在,除形态学和数量统计的研究之外,古DNA分析、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锶同位素分析都被用于研究随葬和祭祀的动物遗存,包括对动物谱系的探讨、对毛色和体质状况的区别、对食物结构的把握、对本地和外来物种的鉴定等等,全面提升了认知水平,这些认识,对于撰写和补充各个时期古人随葬和祭祀用牲的历史是十分有益的。”

  令袁靖欣慰的是,他主持制定的《田野考古出土动物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操作规范》,由国家文物局作为行业标准正式颁布,对于规范全国考古遗址中出土动物遗存的采集、实验室整理以及后期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