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陈先达:雄踞人类思想高峰的马克思【4】

陈先达2018年03月26日08:47来源:光明日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原标题:雄踞人类思想高峰的马克思

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共存共生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的观点和方法,可以指导我们更深入地学习马克思的经典著作,理解它的精神实质,区分规律性的论述和个别词句,而且结合实践通过反复学习阅读经典,可以有新的体会,有助于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认真学习经典著作,可以加深我们对马克思缔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理解马克思为什么提出这个原理,它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是什么,从马克思著作对原理的论述中学会他们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加强实际运用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最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为干部指定过经典著作必读书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曾经多次指定必读书目。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他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要通过经典著作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我们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重视中国马克思学说的建立,重视对经典著作的历史研究和正确诠释,不是立足于寻找马克思和恩格斯、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之间的对立,在所谓空隙处、矛盾处做文章。任何一个熟悉人类思想史的人都能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两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伟大思想家,他们之间不可能不存在语言、风格的各自特点,存在学术上的分工,甚至某个观点的差异和探讨,关键在于他们基本观点上的一致性,才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共同创造者;一个思想家的青年时代和老年时代的思想也不可能不存在变化,思想之路并非笔直的而是一个探索过程,关键在于是否存在一以贯之的思想内核和基本观点。一个真正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发展历程是日渐成熟,而不是越来越倒退。思想倒退不可能真正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至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思想的关系更不是固守经典亦步亦趋的关系。马克思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成者而是奠基者。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创造性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终极真理,而是永远处于发展之中。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不可能包括他逝世以后所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内容,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源头是马克思的思想。正如列宁说的:“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这正是我们要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原因。

3.以问题为导向是马克思理论思维方法的精髓

问题的重要性是马克思在与莫泽斯关于国家集权问题的争论中提出来的。在1842年马克思关于中央集权问题的未完成稿中,他批评莫泽斯把“‘自己抽象的哲学概念’偷偷地塞进哲学”,从而提出了问题的重要性。马克思强调,“世界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的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强调“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时,自始至终贯穿着问题意识,他致力于提出新问题并寻求科学的答案。到马克思诞生前,社会主义思潮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可是对人类向何处去,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人类如何才能获得解放,哪个阶级是人类解放的主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既没有科学地提出这些问题,更没有科学做出回答,因此社会主义长期停留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折,就是因为它始终围绕这个主题,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各个角度进行科学的研究,做出了立足现实的具有规律性的结论。不面对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如何获得解放的问题,就没有必要产生马克思主义;不科学地找到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如何获得解放的答案,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可以说,牢牢掌握问题导向,是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途径。

我们只要回想一下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历程和他的全部著作的内核就可以明白问题的重要性。被列宁确定为马克思思想转折的两篇发表在《德法年鉴》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的。前文以争论犹太人如何从宗教信仰下解放出来的问题,提出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而后者则提出了哪个阶级是人类解放的领导力量的问题。马克思明确得出结论,只有政治解放还不是真正的解放,政治解放并不能使人类摆脱物的异化和自我异化力量的统治,只有人类解放才能摆脱资本主义制度获得解放。而这种可能性就在于“形成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即形成了一个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段”“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马克思完全突破了把人类解放寄希望于上层阶级慈悲心、把无产阶级视为社会的累赘的空想社会主义观点。

可以说,马克思的全部著作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围绕如何改变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人类如何获得解放,如何建立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为轴心展开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资本主义产生和它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以及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使命的分析,以纲领和宣言的形式向全世界公布了共产党人关于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和人类历史发展前景的观点。

马克思以四十年殚精竭虑、牺牲健康为代价创作《资本论》,就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分析,揭露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反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把资本主义秩序视为是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把它视为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的观点,对为什么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为什么作为剩余价值创造者的无产阶级必将充当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从经济学角度提供了最有力的论证。

我们只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就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思想始终以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建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为轴心展开。始终坚持以资本主义时代的根本问题为导向,这是马克思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原因。我们阅读马克思的经典时可以把它还原为问题,从问题的角度可以更深的理解它的精髓。

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思维方法,为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空间。因为问题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历史阶段性。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必然会遇到马克思当时没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是以问题为导向,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

(责编:李叶、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