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创新建设思路 突破地方智库发展瓶颈

付畅俭 冷智花2017年11月23日09:21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标题:创新建设思路 突破地方智库发展瓶颈

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将智库建设的意义提到了新的高度。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时代的迫切要求。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是每个专家学者的初衷。虽然当前地方智库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来看仍面临着供需不对称的困局。而目前,地方智库也存在着总体规模偏小、机构设置不尽合理、有效人才数量不足、智库成果质量不高等问题。整体来看,地方智库建设与日益增长的地方政府需求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如何加强地方智库建设创新,使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接地气的实际作用,并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部分地方智库建设的瓶颈问题

部分领域出现专家垄断局面,人才结构单一。一些地方智库的专家库总容量太小,结构上存在缺馅,各个地方智库各自为政,资源没有有效整合。各个区域的专家库结构单一,往往形成垄断局面,总是几个固定的专家在做政府咨询服务。形成少数专家垄断智库局面的原因在于专家库的建设没有考虑专家的层次性,本土化、资历化意识浓厚,国际化、年轻化不足,跨区域跨国际的智库专家库建设没有形成。这样的局面容易导致专家给出的智库产品形成固定思维范式,新的理念无法形成,智库质量难以提高。

管理模式单一,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产出成果质量不一。现在地方智库项目投放的主要模式是命题申报,即固定的选题让专家参与申报,进行评审选拔后指定专家进行研究,这样的形式对于理论研究是没有问题的,但智库的需求和单纯的理论研究完全不一样,更多的是对策研究,如何来解决区域发展现状当中的问题和矛盾,这就需要专家对于现实情况非常熟悉和了解,并且能动态地跟踪到问题的变化和趋势。专家学者大多实行网络申报或者单位组织申报,无法真正面对面地了解到需求方的真实要求。专家无法通过有效途径了解问题的实质和决策的真实需要是智库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所在,也是导致供求方和需求方信息不对称、成果无法转化的主要原因。

智库管理团队管理模式陈旧,人才引进政策激励不足。管理团队是智库建设的成败所在,智库不但要有长效机制的制度支持,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精干的管理团队长期进行建设。团队的激励和管理没有打破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做多做少都是一样的工资,这就无法真正实行绩效管理,引进思路活跃、管理先进的管理人才。现有的智库管理团队多为政府行政体制下的传统团队管理模式,团队创新机制不足,团队人员引进机制、激励机制、退出机制没有形成,高效的专业的管理团队建设迫在眉睫。

信息系统集成化和数据共享落后,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的研究需求。专家学者在对现状进行了解和研究时,苦于没有相应的数据,快速掌握真实情况和动态趋势,收集数据和调研有相当的难度,相关的数据往往分散在政府的各个部门,政府部门本身工作繁忙,无暇接待和提供详细的调研和数据服务。目前,智库信息系统集成建设落后,大多是单一的办公处理系统,没有形成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实践部门的信息系统集成平台,信息没有集成共享,信息孤岛导致数据和信息交换只能通过人工完成,内部信息整合和数据整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数据量的增大,需要分布式存储和云存储提供高效的数据存储支撑。且信息系统集成建模和智能决策系统功能开发缺乏,无法运用信息技术面向问题通过建模进行智能决策分析。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