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创新建设思路 突破地方智库发展瓶颈【2】

付畅俭 冷智花2017年11月23日09:21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标题:创新建设思路 突破地方智库发展瓶颈

多领域创新促进地方智库发展

创新项目投放模式。以往的模式主要以课题申报为主,这样的方式难免会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即地方政府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专家方并不知情,对现实问题和需求把握不准,导致成果与需求不一致,更多的理论层次的论证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仍然是缺乏实用性。单一的课题申报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应采取专题论坛模式、专家与实践部门对接实地考察模式、团队协作模式、国际合作模式等多种形式的对接,模式创新的主要目标是防止信息不对称,针对性地找准区域的问题和实践部门的需求,模式创新还可以让实践部门和专家学者面对面地“碰撞”,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

创新科研技术。传统智库大多存在研究周期太长,视野不够开阔,数据获取成本太高及难度太大等问题,许多前沿性、时效性的问题难以触及。海量数据的获取和计算机新技术的应用使得通过传统技术手段难以研究的议题变得可以进行研究,并提升了研究的效率和精度。在传统的数据分析工作中,数据对时间的敏感度较低,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帮助专家学者实现了对海量信息的实时收集,利于进行全样本研究,显著提高了智库研究成果的时效性和科学性。智库可以借助大数据手段发现经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新变量,挖掘出更多的因果解释机制,为决策者提供新方案、新视角、新思路。大数据智库势在必行,智库建设需要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平台的支撑,搭建地方智库的信息平台和网络平台,进行智库建设的大数据分析,给专家学者提供大数据支撑,用以发现了解区域实际问题。网络信息平台和数据平台的搭建,能显著提升智库的效率和全球化,如网络即时会议能消除地理空间的影响,即时和全球专家学者取得联系。智库建设应统筹协调,加强对数据库建设的整体部署,使各智库共享数据资源,建立大数据的信息管理系统集成。

创新管理机制。智库建设要建立长效机制,突出区域特色,真正做到常态化、国际化、特色化,在管理上要有创新。首先要有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分工负责,地方智库建设管理团队至关重要,可以说是智库建设的成败所在,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要把握当前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和区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引进高层次的专业管理人才来进行智库建设,在激励措施上也要打破传统的固定收入,以绩效考核来定岗定资,实行末位淘汰退出机制。在智库专家管理库的管理上,要注重智库专家的层次性,本土化与国际化、资历化与年轻化要相结合,要引入多层次、多年龄结构、跨区域、跨国度的智库专家团队,避免陷入单一的固定思维模式。难度较大的是大数据管理,大数据的获得需要智能化、自动化,涉及部门积极参与,由涉及部门利用移动终端、信息系统进行终端主动提交。这需要在管理上有相应的机制来实施数据共建、共享、共赢,达到大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利用,相关的大数据管理机制就相当重要。

创新区域协同。由于地方各类决策咨询机构和智库在职能上具有很大的交叉性和重复性,各个区域重复建设,互相之间信息不交叉,而经济管理研究往往是一个整体,从区域的局部视角做研究往往使得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单一片面的,没有全局性的高度和区域协同性,尤其在区域比较研究和区域溢出效应研究时无法获取其他区域的数据和信息。在管理上要实施区域协同管理机制创新,使区域智库横向一体化,有效整合资源,把区域智库做大做强,从全局视角来观察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管理不但使得硬件软件方面避免重复开发,有效地融合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而且可以协同管理各个区域的专家库资源,破除专家库过于单一、集中的弊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城镇化背景下粮食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应对政策研究”(16BJY1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