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者专栏>>郑师渠

五四前后外国名哲来华讲学与中国思想界的变动

郑师渠  2012年12月04日14:44  

五、结语

欧战后,东西方各自都面临着“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在此特殊的语境下,外国名哲应邀来华讲学,其层次之高,人数之多,延续时间之长和影响之广泛,都使之成为了欧战后西学东渐的文化壮举。

名哲讲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所涉及的教育、哲学、诗歌诸领域的影响在内;但其中既深且远者,无疑在于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郭湛波于1934年出版的《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中,就已指出了这一点。他说:“中国近五十年思想最大之贡献,即在西洋思想之介绍。”“这些介绍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影响甚大,尤以杜威、罗素之来华讲学(为最)。此外如德国哲学家杜里舒之一九二二年讲学,印度大诗人、哲学家太戈尔之一九二三年之来华讲学,都给中国思想上不少的痕迹。”(125)不过,他的结论尚嫌抽象。实则,具体说来,主要有三:

其一,名哲讲学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有力地营造了追求新知与开放的社会氛围,从而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由于组织者精心安排,名哲讲学借助讲坛、报刊与出版等多样化形式,其整体效应被发挥到最大化。此外,名哲讲学多受到各省最高当局的高规格礼遇,也大有助于提升它的社会影响力。百如在谈到杜威讲学将产生积极和重大的社会效益时,这样写道:“我们在国内的人,居然有机会把世界第一流的学者请了来,听他的言论,接近他的声音笑貌,这样的幸福是不容易得的。他所说的,我们多数人或者未必全能领会和了解,但在‘观感之间’所得到的,也就不少了。”在社会新旧思潮冲突之际,“这时候有一个大家尊仰的‘论师’在我们中间,新思想就得了一个很好的指导,很有力的兴奋。顽旧的人,能听听这样名哲的议论,或者能受些感化,换些新空气,也未可知。”(126)他的判断是客观的,而持续六年之久的五位名哲讲学所产生的整体社会效益,自然会更加有力地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其二,名哲讲学与中国思想界间产生了积极的互动。名哲讲学在助益国人思想深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思想界的分化与演进,终至为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及其归趋服膺马克思主义和“以俄为师”的历史进程,打上了自己的印记;罗素对中国问题的思考,前后巨变,其所以能超越自我,显然也得益于对中国思想界自身活力的积极吸纳;而杜威的学生刘伯明则认为,杜威缘于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进一步理解,不仅助益他反省“美国之精神”的自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修正了自己的学说:“然其于此不啻将其平素主张之哲学,加一度之修正也。”(127)这些都反映了外国名哲与中国思想界的互动。

其三,名哲讲学在西学东渐史上的意义。近代欧风美雨沛然而至,早期多赖传教士,甲午后则更多是赖留学生假道日本引进。前者虽为西人,但层次低,且受宗教的局限,影响有限;后者影响虽大,贩自日本,又不免于耳食之言为多。欧战前后,国人多转而留学欧美,得登堂入室,以眼见为实。这是西学东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需要指出的是,名哲讲学适逢其时,大大地深化了此种转折的内涵。杜威、罗素这样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欧美重要学者(泰戈尔虽为印度学者,却有同样的意义)先后集中来华讲学,以现身说法,向国人讲述他们身在其中的社会及其现代思潮的变动,并对中国社会的改革运动提出各自的建议;这对于国人来说,不仅也是一种“眼见为实”,而且别具魅力。名哲讲学异同互见,各成一家之言,它让国人进一步看到了“西学”自身的多样性。而罗素对于苏俄,既有肯定,又有尖锐的批评,甚至不惜“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对自己关于中国道路问题的见解最后作出了带根本性的修正;这固然引起了国人的激烈争论,但同时却又令国人不仅看到了罗素的真诚,而且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理解了西方学理与中国现实间的差异,以及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学会独立选择的极端重要性。所以,从西学东渐史上看,名哲讲学助益了五四后中国思想界归趋更加理性的发展方向,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五四前后是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名哲讲学为之注入了新鲜的思想活力,从而助益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名哲们也许并不自知,但近代的中国历史却记住了它。

注释:

①冯崇义:《罗素与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92、102页。

②参看拙著《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

③陶菊隐:《蒋百里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52页。

④《讲学社欢迎罗素之盛会》,《晨报》,1920年11月10日,第3版。

⑤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8、2009页。

⑥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17-919页。

⑦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2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⑧《张君劢致讲学社书》,《改造》第3卷第6号,1920年12月15日,第110页。

⑨《王光祈旅德存稿》,《民国丛书》第5编(75),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据中华书局1936年版影印,第469页。

⑩冯友兰著,蔡仲德编纂:《三松堂全集》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11)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920页;《各团体欢迎罗素博士纪》,《申报》,1920年10月14日,第10版。

(12)赵元任:《从家乡到美国——赵元任早年回忆》,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页。

(13)详见拙文《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第82—106页。

(14)名哲中的泰戈尔虽非西方学者,但他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战后曾游历欧洲,对东西方文明有独立的思考与评论,为世界所关注,这能够使他发挥此种桥梁的作用。

(15)袁刚等编:《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以下简作《杜威在华讲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16)《杜威在华讲演集》,第675页。

(17)《杜威在华讲演集》,第265页。

(18)罗素著,陈启伟译:《罗素自传》第2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5页。

(19)徐志摩:《罗素又来说话了》,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1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7、368页。

(20)袁刚等编:《中国到自由之路——罗素来华讲演集》(以下简作《罗素来华讲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289页。

(21)高一涵:《罗素的社会哲学》,《新青年》第7卷第5号,1920年4月1日,第2页。罗素这里所说的“欲望”,相当于“理性”。

(22)《社会改造原理》,《罗素来华讲演集》,第3页。

(23)余家菊:《译者的短语》,《晨报》,1920年10月1日,第7版。

(24)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高叔平编:《蔡元培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65页。

(25)杜里舒著,张君劢译:《生机主义与教育》,《新教育》第5卷第5号,1922年12月,第1027页。

(26)《东方杂志》第20卷第8号,1923年4月25日,第93页。

(27)邹虚真:《现代西洋哲学之概观》,《新时代》第1卷第1期,1923年4月,第18页。

(28)菊农:《杜里舒与现代精神》,《东方杂志》第20卷第8号,1923年4月25日,第112页。

(29)孟禄著,王仲达译:《影响教育问题之新势力》,《新教育》第4卷第4号,1922年4月,第590页。

(30)泰戈尔著,枕江译:《印度泰莪尔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论》,《解放与改造》第2卷第10期,1920年4月27日,第37页。

(31)《晨报》,1921年2月27日,第7版;2月28日,第5版;4月1日,第2版。

(32)详见拙文《五四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

(33)《讲学社欢迎罗素之盛会》,《晨报》,1920年11月10日,第3版。

(34)《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2、183、184页。

(35)《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第1页。

(36)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498、503、507、508页。

(37)见《梁漱溟全集》第4卷。

(38)《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513页。

(39)《杜威在北大师生欢迎蔡元培校长回校大会上致词》,《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9月22日。

(40)杜威:《学问的新问题》,《杜威在华讲演集》,第153页。

(41)杜威:《习惯与思想》,《杜威在华讲演集》,第550页。

(42)罗素:《中国到自由之路》,《罗素在华讲演集》,第301页。

(43)庄泽宣:《介绍门罗博士》,《新教育》第4卷第1号,1920年5月,第101页。

(44)《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685页。

(45)《学灯》第4卷第5册,1922年6月3日,第3版。

(46)冯友兰:《一种人生观》,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47)《沪七团体欢迎罗素记》,《晨报》,1920年10月16日,第3版。

(48)《晨报》1920年10月19日第7版,同时刊登了对立的两文,即陈的是文与F. L的《改造社会与保存国粹》。

(49)见皓明《国人对于罗素的误解》,《晨报》,1920年10月20日,第7版。

(50)邓中夏:《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中国青年》第6期,1923年11月24日,第3页。

(51)[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458页。

(52)参看拙文《新文化运动与反省现代性思潮》,《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4期。

(53)《罗素致柯莉》(1920年10月18日),转引自冯崇义《罗素与中国》,第201页。

(54)陈宝泉、陶知行、胡适编:《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中华书局1923年第4版,第94页。

(55)《孟禄与中国教育界同人在中央公园饯别会之言论》,《新教育》第4卷第4号,1922年4月,第662页。

(56)蒋梦麟:《西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4页。

(57)参见拙文《五四后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第5—21页。

(58)效春:《文化运动的初步》,《时事新报》,1920年6月6日,第29版。

(59)戴季陶:《从经济上观察中国的乱源》,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4页。

(60)《杜威在华讲演集》,第5、17页。

(61)《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30、438页。

(62)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

(63)《瞿秋白文集》编辑组编:《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1、55页。

(64)《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12、516页。

(65)《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19、120页。

(66)丸山真男著,区建英、刘岳兵译:《日本的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96页。

(67)《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页。

(68)《李大钊文集》下,第67、68页。

(69)李大钊:《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李大钊文集》下,第378、379、380、382页。

(70)《独秀文存》,第189页。

(71)《独秀文存》,第273、276、277页。

(72)《独秀文存》,第277页。

(73)梁漱溟:《中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514页。

(74)《独秀文存》,第277页。

(75)陈独秀:《致罗素先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第52页。

(76)陈独秀:《答冯菊坡先生的信》,《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第83、84页。

(77)杜威:《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杜威在华讲演集》,第60页。

(78)杜威:《共和国之精神》,《杜威在华讲演集》,第22页。

(79)杜威:《民本政治之基本》,《杜威在华讲演集》,第127页。

(80)杜威:《布尔什维克与世界政治》,《杜威在华讲演集》,第13页。

(81)杜威著,张崧年译:《民主与革命》,《新青年》第8卷第2号,1920年10月1日,第8页。

(82)杜威:《社会结构学》,《杜威在华讲演集》,第258页。

(83)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李大钊文集》上,第594页。

(84)李大钊:《Bolshervism的胜利》,《李大钊文集》上,第598、599页。

(85)李大钊:《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李大钊文集》下,第577页。

(86)《晨报》,1920年10月1日,第3版。

(87)《罗素论苏维埃俄罗斯》,《新青年》第8卷第3号,1920年11月1日;《批评罗素论苏维埃俄罗斯》、《罗素——一个失望的游客》,《新青年》第8卷第4号,1920年12月1日。

(88)罗素:《社会结构》,《罗素在华讲演集》,第290页。

(89)罗素:《罗素自传》第2卷,第124页。

(90)梁敬钅享:《与罗素同船之一封书》,《晨报》,1920年10月26日,第3版。

(91)金毓黻:《静晤室日记》(1),1921年1月17日,辽沈书社1993年版,第216页。

(92)《沪七团体欢迎罗素记》,《晨报》,1920年10月16日,第3版。

(93)罗素:《罗素在华讲演集》,第303、304页。

(94)《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0、71、72页。

(95)《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第135、136页。

(96)《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第52页。

(97)张东荪:《后言》,《哲学》1921年第3期,附录,第98页。

(98)《胡适全集》第29卷,第355、356页。

(99)《胡适全集》第29卷,第361页。

(100)《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101)《胡适全集》第20卷,第555页。

(102)《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第226、227页。

(103)《前锋》第1期,1923年7月1日,第67页。

(104)《中国青年》第6期,1923年11月24日,第4、5页。

(105)《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第366页。

(106)《中国青年》第15期,1924年1月26日,第9、10页。

(107)陈独秀:《巴尔达里尼与太戈尔》,《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第495页。

(108)泽民:《太戈尔与中国青年》,《中国青年》第27期,1924年4月18日,第6页。

(109)林根:《两年来的中国青年运动》,《中国青年》第100期,1925年10月10日,第36页。

(110)《须发皓白之印度诗哲》,《晨报》,1924年4月26日,第6版。

(111)《泰戈尔第二次讲演》,《晨报》,1924年5月11日,第6版。

(112)爱德华?W.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9页;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12页。

(113)《泰戈尔第二次讲演》,《晨报》,1924年5月11日,第6版。

(114)蔡和森:《英美协会欢迎太戈尔》,《蔡和森文集》,第436页。

(115)蔡和森:《英美协会欢迎太戈尔》,《晨报》,1924年4月26日,第6版。

(116)倪培耕编选:《泰戈尔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63页。

(117)《泰戈尔在京最后的讲演》,《晨报》,1924年5月13日,第6版。

(118)《泰戈尔第二次讲演》,《晨报》,1924年5月11日,第6版。

(119)《泰戈尔有意游俄》,《晨报》,1924年5月15日,第6版。

(120)邓中夏:《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中国青年》第6期,第4、5、6页。

(121)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全集》第4卷,第658页。

(122)《陈独秀书信集》,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387、388页。

(123)《泰戈尔第二次讲演》,《晨报》,1924年5月11日,第6版。

(124)《泰戈尔在京最后的讲演》,《晨报》,1924年5月13日,第6版。

(125)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页。

(126)《美国教育者杜威》,《晨报》,1919年5月14日,第7版。

(127)刘伯明:《杜威论中国思想》,《学衡》第5期,1922年5月,第5页。

来源:《近代史研究》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