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者专栏>>郭齐勇

郭齐勇 叶慧:核心价值观要有中国元素与现实性

——兼论纳入“仁爱”与“诚信”范畴之必要

  2012年12月03日17:20  来源:光明日报

近年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讨论日益兴盛,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究,更是方兴未艾。光明日报近来发表了包心鉴、韩震、杨永志、王虎学、钟哲明、宋善文等同志的多篇论文,思路不同,见仁见智,拜读之后,觉得都很有见地,启发我们进一步研究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亦觉有所不足,特撰拙文求教并商榷。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搞清楚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而在理解它“是什么”时,先要明白它“不是什么”

从方法论上来说,凝练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考虑四个方面:第一是时代性(普遍性、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对话性);第二是民族性(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至今在民间活着的);第三是实践性(针对现实问题、可行性);第四是简易性(通俗简明,老百姓喜闻乐见)。核心价值观应是从社会现实中总结出来、又加以提炼的,目的在于指导广大群众的生活,融化在人民大众的性情心理中,有助于凝聚社会人心的一些深长久远的价值。既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能没有中国元素,因此一定要把渊源有自、源远流长、在百姓日用间影响最大的传统文化中的最重要的价值纳入、凝练进核心价值观。

我们认为,凝练核心价值观需要搞清楚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而在理解它“是什么”时,先要明白它“不是什么”。我们要特别指出,核心价值观不等于基本国策,不等于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不等于社会规范与法律体系的要点,不等于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文化精神,与这些东西都有一些区别,都不尽相同,当然它们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

价值观一般指经济价值、商品价值之外的,社会与人最贵最重的东西,人们更为根本的期待、诉求与目的,如真、善、美等。价值观主要回答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应是什么”、“应该怎样”,人“如何活着”、“应当怎样”的问题。它指向社会与人之“应然”,分辨好与坏、福与祸、利与害、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它与社会终极目标、人之目的、人生意义密切相连。核心价值观,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社会价值观中普遍的、主导的价值。它与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又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在它的启导下,人们可以努力地把社会与人的“实然”状况,提升为“应然”状况。

在我国思想文化的传统中,有关人生价值的评价,一般用“上”“贵”等词加以表达与肯定。春秋时期鲁国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三不朽”说,肯定君子以德为最高价值。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儒家认为,人是天地间最有价值的,“天地之性,人为贵”。

根据张岱年、赵馥杰等先生研究,历史上各民族、各地域、各时段、各流派、各宗教文化及社会的上层与下层的价值主张与追求各不相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样态,但从总体上来说,二千数百年来,在社会治理与人性的实现上,最能深入到社会底层,有影响力,有益于社会发展与长治久安的,还是儒家的道德价值论。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