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把“仁爱”、“诚信”范畴纳入核心价值观呢?
首先,“仁爱”“诚信”是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之最重要的核心的道德价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而且至今是活着的,有生命力的价值理念。当下普通平凡的老百姓,例如道德模范吴天祥、防治艾滋病的专家桂希恩、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以及一些青年志愿者朋友,仍然继承并实践着中华文明的精华,以一颗仁爱之心,诚朴信实,爱利他人,纯洁世道人心。“仁爱”“诚信”当然属于“内圣修己”的层面,但人有了这种价值理想,往住就能敬业乐群,有益于“外王事功”的开拓。
其次,“仁爱”与“诚信”是当下与今后较长的时期,我国社会生活中最需要的道德价值。应当看到,当下仍有很多不健康的现象,如小悦悦事件,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现象,毒奶粉、地沟油、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假文凭与学术不端等,腐蚀着社会,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价值失序与道德信念的危机。健康的市场经济,健康的吏治,非常需要“仁爱”“诚信”价值理念的支撑,这有着现实针对性,有助于美政美俗,整饬秩序,是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
再次,“仁爱”“诚信”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是多民族、多宗教共同的价值理念,是我国最重要的伦理共识。儒家的“仁爱”与佛教的“慈悲”、伊斯兰教的“仁爱”、基督教的“博爱”,有共同性、互通性,也有若干差异,但千百年来在我国早已处在相互影响与交融之中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都讲“诚信”。今天我们提扬这两个价值,不仅有利于国内各民族、各宗教的相互理解、团结和谐,也有助于我国文化与世界各文明、各宗教的对话与交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全体国民中提扬“仁爱”“诚信”价值,不仅具有实践性,针对着现实问题,尤其关涉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性情教育、德性养育要从娃娃抓起,贯穿在家庭教育、国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中,代代相承,这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仁爱”“诚信”与“文明”“和谐”相比较,前者是体,后者是用,前者是本,后者是末,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前者具体,后者抽象。
我们对中华文明,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对我国的精神文明与价值系統,一定要有所敬畏与尊重,要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真正理解祖宗文明的博大厚重,并予以创造性的转化。因此,我们呼吁把“仁爱”与“诚信”纳入核心价值观,同时非常重视“平等、民主、公正”等核心价值,这关乎中华民族的现在与未来。
![]() |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