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表述,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元素十分稀少
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据王虎学先生的文章,国内学者们目前已提出了60多种表述方式,涉及90多个范畴。但遗憾的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元素却十分稀少。我们反复掂量既是中国的,又是社会主义的,还是基本而又核心的价值,在这里也提出一种表述方式,10个字,涉及5个范畴:“仁爱、诚信、平等、民主、公正”。
关于“平等、民主、公正”价值的重要性,学者们已有很多论述,这些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价值目标与原则,反映了我们对近代以降的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吸取与扬弃。在今天我国和谐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平等、民主、公正”又代表了老百姓的心声,有助于克治贫富悬殊,有助于团结、凝聚各民族底层民众,团结奋进。这是我国“富强、文明、和谐”的基础。我们认为,求强求富不是终极目的,富强是为了广大民众的利益与福祉。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平等、民主、公正”,就没有真正的“富强、文明、和谐”。因此我们认为,与其强调“富强、文明、和谐”,不如更强调“平等、民主、公正”,这更实在一些。
古人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
可见,“平等、民主、公正”是从古至今,从上层精英到普通老百姓的社会理想。就人们对社会的价值评价而言,“平等、民主、公正”的社会是社会主义中国民众最基本的价值诉求。同时,这些价值不仅仅属于“外王事功”的范围,它又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内圣修己”的要求。
将“仁爱”“诚信”范畴纳入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所谓“仁爱”,即孔子提扬的内在仁德与爱心——“仁者爱人”,“泛爱众”,也即孟子的“仁民爱物”,韩愈的“博爱之谓仁”。“仁”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义礼智信四德都是围绕着“仁”而展开的。“仁”也是孝悌的根本。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仁”是中华文明的内核、主旨,朱熹解释为“爱之理,心之德”。所谓“诚信”,是“诚”与“信”的结合,即诚实守信之意。“诚”是真实无妄,不自欺,不欺人。在《中庸》里,“诚”是一个最高范畴,是“天之道”,又叫“至诚之道”,是天赋予人的本性与道理。至诚的人,不仅自己取得成就,而且自觉及于万物,行于他人,成就自己、他物、他人。求诚的人,择理明善,固执坚守,不懈追求生命的崇高境界。
![]() | ![]() |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