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高举中华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复兴的旗帜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绝不是偶然的。高举中华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复兴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在进入资本主义之后解决自身矛盾的方式。在“一球两制”的当代世界格局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与竞争,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利于世界现代化和世界的繁荣稳定。敌对势力总是将共产主义妖魔化。实际上,共产主义运动与世界的前途和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方向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共产主义运动方向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使这个运动逐步显现出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来面貌。因此,我们在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时,并不讳言它对于社会主义在21世纪复兴的意义。
在当代世界意识形态分野中,我们既没有必要事事突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也没有必要回避和掩盖我们所坚持的核心价值理念;既不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选择来画线,以此来区分文化的亲疏、高低、强弱,也不放弃我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一些国外学者力图淡化意识形态问题,他们关注的似乎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但事实是,在西方对中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策略时,意识形态的进攻始终处在主导的位置。比如苏东剧变之后,弗·福山等就一个劲地推介“历史终结”论,论证共产主义生命力不再。这说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在当代世界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中不会消失,即使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时,不同意识形态的解释也是不同的。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和民族凝聚力的来源,是我们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自信心的表现。当然,我们在世界文化交流中,需要把意识形态的分歧与一般文化的共识区别开来,不要随时以意识形态相标榜,处处设防,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也是我们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自信心的表现。
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的中国现代化展示出社会主义在未来发展中的新形象。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成就展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也显露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一抹亮色。进入21世纪,一个全新的中国及其独特的体制和发展道路正为世人所瞩目。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政策,在创造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同时,保持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世界现代化进程也是不同社会制度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和竞赛。2008年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果不其然地成为对不同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检验。
这场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仅证明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像西方人自己鼓吹的那么神圣,而且证明了我们选择和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性。中国在积极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始终保持本国经济体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正是因为坚持独立自主的“中国式”道路,而不是接受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没有按照西方某些人的“教导”来搞私有化类型的改革以及经济“全面右转”,中国才能够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面前保持较大的主动性[9]。
西方一些人通常认为,搞现代化就只能走发达国家的路子,有的人甚至要以西方的行为规范作为“成功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先决条件”,以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就是向西方靠拢,就是“西化”(“华盛顿共识”就是他们为转型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的现代化方案)。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被中国现代化的成就所打破。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随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再到中国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以及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不能不使人们重新审视中西两种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宣告了《历史的终结》之类的断言“美国模式优于任何发展模式”的破产。于是,在全球各个消息来源地都开始惊呼“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让一半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时,中国模式比西方模式更具魅力的评论已不鲜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正在引起世人的重视,其影响力正在扩大。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开始暴露出一系列新的矛盾,其现代化经验并不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现代化的选择,开创了一条通过社会主义而不是通过资本主义来实现现代化的新路,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概念。
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时,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救市”措施,这表明一种对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反思。可以说,全球金融危机的本质就是马克思早就论证过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当代表现再次打破了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迷信和盲从,增强了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的声音,从而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尤其是金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当然,世界太大了,“中国模式”也不能代替其他国家对于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和选择,尽管许多人认为“中国模式”给予世界关于走出适合各自发展道路的提示是有益的。在国际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给予高度评价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在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明前景时,又要看到潜在的忧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的时间并不长,中国发展模式需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接受检验;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成效,以及它的未来走势,还需要随客观形势的变化而继续观察。所以,我们应当以科学态度来对待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经验,不断推动它继续发展与创造,而不是沾沾自喜于目前的评价。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在这一点上,中华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的复兴都将获得世界人民的欢迎和尊重。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责任。经济全球化没有改变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演进的格局和总趋势,我们的立足点还在于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关于实现党和国家在新世纪的发展目标的再探索,是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今中国,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未来,以新的精神面貌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完成党的伟大历史任务准备了理论条件。正如胡锦涛所号召的那样,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10]。
参考文献:
[1][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1357.
[3][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9、37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3.
[6][7][1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12、54.
[8]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3.
[9]俞思念,赵大朋.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之比较[J].学习论坛,2010,(4).
来源:《学习论坛》
![]() |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