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者专栏>>俞思念

社会主义复兴与中华民族复兴在当代中国的统一

俞思念  2012年11月30日13:26  

二、中华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复兴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在当代的生动体现

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竞争和对比中,社会主义被赋予更多新内容。当社会主义的复兴与中华民族复兴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时,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出巨大魅力。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再是当年的救国救民,解决十亿人的温饱问题也已是过去的口号,就是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本身在丰富、在深化、在提高。这就是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复兴与中华民族复兴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现代化不是一般的“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战略步骤更加明确,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正是社会主义复兴与中华民族复兴的立足点和结合点,是我们党在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上作出的划时代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统一的内在根据。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

第一,中国现代化不是“西化”、不是照搬资本主义走过的现代化道路,而是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中国现代化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我们党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立场和态度。邓小平指出:“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3]“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4]以此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理解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起点。

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时起,将中国引向现代化的探索就存在一个“中国现代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如果说在辛亥革命之前,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西化”主张,可以称作关于中国前途的一种探索的话,那么,在此之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关于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张,就是一种错误的主张。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有过倒退到资本主义的声音,一直到今天,关于中国是否离开社会主义而选择别的道路的议论也并未消失,这就说明关于“西化”之争的实质与警示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为走向现代化奠定了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这是中国最大最根本的实际。中国的现代化不应该也不可能离开这个基点,否则,就会失去立国之本和广大的群众基础,就可能造成民族和社会的分裂,就可能陷入深重的社会危机,那就什么美好的事情也做不成了。

今天,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现代化建设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其价值取向的理解。由此把握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内在根据,使我们在效率与公平上选准定位,把社会公平公正放在前面,在此基础上来讲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与人民幸福。

当今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走在现代化前列,但在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尖锐矛盾,社会矛盾的加深仍然是不可解决的问题,其现代化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而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现代化的选择,开创了一条通过社会主义而不是通过资本主义来实现现代化的新路。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第二,以改革开放来释放现代化的强大活力,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中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我们党在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时就同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并且把改革看做一场深刻的革命。二者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大特色。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动,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和深刻革命。正如邓小平所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事实说明,在原有僵化的体制下是搞不成现代化的,一般意义上对旧体制的修补和小改小革,也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出发,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改革开放又使我们进一步打开了思路和眼界,并在改革开放中加深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曾经表现了新制度的活力。但由于对社会主义理解的简单化、教条化以及照搬现成模式的思想倾向未得到打破,社会主义在一段时间里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机遇和在“一球两制”下的竞争优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反思失误中找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改革开放大大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敢于在批判和创新中前进的勇气和胆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事业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改革推动着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下,按照现代化的要求和标准,重塑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格局,推动了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逐步形成。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下,旧的体制机制被突破,我国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在继续,文化建设在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全面推进中,把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与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表现出宏大气魄和较高起点。社会主义在改革中获得了新生,也焕发出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与进步中的伟大创造力。

第三,中国现代化不是关起门搞建设,而是与世界的发展相同步、与全球化外部环境相连接,在吸收先进技术和文化中实现自己的现代化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社会主义不应当是封闭的而应当是开放的。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必然与世界相连接,并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在实现现代化目标中找准自己的方位。

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贯主张。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注意学习和吸取先进技术、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经验和管理方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邓小平反复说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打破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道理,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5]这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从中华民族复兴大局着眼提出的新思路。

对外开放与中国改革事业的推进相呼应,是中国坚持走向世界的开放式社会主义的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对外开放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发展社会主义,在不同文化的共存中保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空间,成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现代化所确立的正确观念。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力表明,与其他大国崛起的方式完全不同,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是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灵活的政治韬略所致,也是中国人民有信心使世界在中国的发展中分享巨大成功的表现。

第四,中国现代化必须克服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的发展弊端,在社会发展和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社会主义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它在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上也必然表现出更高的程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现代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正在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人民群众的现代化意识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对绿色现代化寄予极大希望。中国现代化坚持的是科学发展道路,在发展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避免把现代化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倾向,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而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资本主义工业化造成的最大灾难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国现代化必须避免这种结果。科学发展观所揭示和形成的基本理念是与当代社会主义的使命完全一致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创造性事业,中国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其主要经验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在当今世界的兴衰和成败,因而在中国未来现代化实践中必然被反复提出和继续深化。中华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复兴真实地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