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尚未提出生产关系概念,但已在其核心思想异化劳动理论中蕴含了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其本质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延续并深化了《手稿》中的生产关系思想。
关键词:异化劳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产关系;私有制;社会主义
我们根据我国理论界多数人的观点,把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为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把生产关系的内容规定为以下三项:(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2)不同的个人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方式。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虽然尚未提出生产关系概念,但已在这一著作中的核心思想——异化劳动理论中蕴含了关于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其本质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延续并深化了《手稿》中的生产关系思想。我们首先分析《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中蕴含的生产关系的思想,然后揭示异化劳动理论中包含生产关系的本质的思想,最后论述《神圣家族》一书对《手稿》中的生产关系思想的延续和深化,并对列宁关于《神圣家族》中的生产关系思想的评价作些补充或修正,同时澄清理论界对《手稿》和《神圣家族》中一些思想的误解。
一
在《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异化劳动的表现所揭示的实际上是私有制下、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关系的内容。
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表现,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工人)生产了劳动产品,但是劳动产品却不仅不归他所有,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却反而成了在他之外、与他相对立并且反对他、支配他、奴役他的异己力量。马克思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1](P268)这里说的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下的产品分配方式,相当于生产关系的第三项内容。马克思认为,人们要从事生产劳动,就必须有外部自然界提供的劳动材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P269)这里说的“劳动的生活资料”指的就是生产资料,“劳动的生活资料”的分配,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这里说的“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指的就是作为生活消费品的劳动产品,“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的分配,就是产品的分配方式。这段话讲的相当于生产关系的第一项和第三项内容。
异化劳动的第二个表现是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这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的原因。正是因为劳动者在劳动活动中与自身相异化,所以才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在讲到这种异化时说:“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的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1](P270、270-271)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下,工人的劳动不是自觉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强制的,是在别人的支配下受驱使、受奴役,因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莫大的痛苦。这实际上说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不同的个人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属于生产关系的第二项内容。
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表现是劳动者同人的本质相异化。马克思当时认为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是人的本质。他说:“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P273)马克思的意思是说,人们从事生产劳动,不仅仅是获取最起码、最可怜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手段,而且是自己生活本身的需要。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1](P273)这里说的“真正的生产”,就是指体现人的本质的生产,即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下的“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1](P273)“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P274)马克思得出结论说:“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为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1](P274)这里涉及的主要是生产关系的第二项内容。
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表现是人和人相异化。第一种异化讲的是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第二种异化讲的是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活动的关系,第三种异化讲的是劳动者和人的类本质的关系。那么产生上述三种异化的原因是什么呢?马克思认为是劳动者与他人相异化。这就是说,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自己,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这是由于劳动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这种活动就必然会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生活乐趣。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马克思指出:“正像他(指工人——引者注)把他自己的生产变成自己的非现实化,变成对自己的惩罚一样,正像他丧失掉自己的产品并使它变成不属于他的产品一样,他也生产出不生产的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正像他使自己的活动同自身相异化一样,他也使与他相异的人占有非自身的活动。”[1](P277)这样,马克思就从异化劳动的前三种表现推导出异化劳动的第四种表现,即人和人相异化。马克思说:“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人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1](P277)马克思把这种所有者(资本家)和劳动者(工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经济关系”。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表现揭示了对抗性生产关系(即私有制生产关系)的本质。
通过以上的考察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从不同方面蕴含了生产关系的三项内容并且揭示了对抗性生产关系的本质。
![]() |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