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马克思对生产关系本质的论述,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的,一种是讲异化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即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另一种是讲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即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马克思在《手稿》中,把共产主义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种运动或一个环节,它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1](P311、347)这与后来把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思想是不同的。
通过考察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把异化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即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的表现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与人是对立的。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下,人与人是对立的,是互相欺骗和互相掠夺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指望使别人产生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作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一种新的享受,从而陷入一种新的破产。马克思指出:在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下,“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因此,随着对象的数量的增长,奴役人的异己存在物王国也在扩展,而每一种新的产品都是产生相互欺骗和相互掠夺的新的潜在力量。人作为人更加贫穷,他为了夺取敌对的存在物,更加需要货币,而他的货币的力量恰恰同产品数量成反比,就是说,他的需求程度随着货币的力量的增加而日益增长。”[1](P339)马克思在可以看作是《手稿》补充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穆勒笔记》)中说得更加明确:在私有制生产关系下,“我们的生产并不是人为了作为人的人而从事的生产,即不是社会的生产。也就是说,我们中间没有一个人作为人同另一个人的产品有消费关系。我们作为人并不是为了彼此为对方生产而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产品只看作是自己的、物化的私利,从而把另一个人的产品看作是另一个人的、不以他为转移的、异己的、物化的私利。”[2](P34)
(2)活动和享受是分离的。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下,活动和享受是分离的。劳动者(工人)、穷人创造了财富,却不能享受财富,有产者(资本家)、富人不劳动,却享受财富。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就越没有价值;他创造的产品越完美,他自己就越畸形;他创造的对象越文明,他自己就越野蛮;他的劳动越有力量,他自己就越无力;他的劳动越机巧,他自己就越愚笨;他改造自然的力量越强大,他自己就越成为自然的奴隶。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及代表资本家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教条是:工人要“自我克制,克制生活和克制人的一切需要”,工人要“少吃,少喝,少买书,少去剧院,少赴舞会,少上餐馆”,“少想,少爱,少谈理论,少唱,少画,少击剑,等等”。[1](P342)总之,对资本家和富人来说,劳动者和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越好,而享受的财富则越少越好。
(3)个人和社会是对立的。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下,个人和社会是对立的。这种对立具体表现为工人个人的生命活动和人的类生活相异化,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异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1](P273)这里的“类生活”相当于马克思当时所说的整个人类的生活,个人生活和类生活的对立,也就是个人和社会的对立。
(4)人的本质是片面的。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下,人的本质是片面的、畸形的。在马克思看来,人占有自己的本质力量,使人的本质得到全面的发展,需要有两个条件:从客体方面来看,需要使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1](P304)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具有音乐感的人,才能享受音乐的美,“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对象能否成为一个人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1](P305、304-305)即既取决于客体对象的性质,又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既丧失了享受的对象,又丧失了享受对象的主体能力,因而他的本质必然是片面的、畸形的。
通过考察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把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即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的表现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下,人和人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人既生产自己,也生产别人,既生产自己的需要,也生产别人的需要。马克思指出:“在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人如何生产人——他自己和别人;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但是,同样,无论是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1](P298-301)
(2)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下,活动和享受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马克思指出:“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决不仅仅存在于直接共同的活动和直接共同的享受这种形式中,虽然共同的活动和共同的享受,即直接通过同别人的实际交往表现出来和得到确证的那种活动和享受,在社会性的上述直接表现以这种活动的内容的本质为根据并且符合其本性的地方都会出现。”[1](P301)
(3)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下,个人和社会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P301)因此马克思谆谆告诫人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1](P302)
(4)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下,人的本质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对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是对人的现实的占有;这些器官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的实现(因此,正像人的本质规定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人的现实也是多种多样的),是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因为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1](P303)马克思又指出:“我们已经看到,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充实”。[1](P339)
如果说我们上面所列举的关于异化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和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的表现要点,是笔者概括归纳的,这些要点还是散见于马克思的《手稿》之中的话,那么在《穆勒笔记》中则是马克思自己对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称为“谋生的劳动”[2](P28、38)下的生产关系的特殊本质作了归纳和概括。马克思说:“假定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1)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到的个人的乐趣。(2)在你享受或使用我的产品时,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识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3)对你来说,我是你与类之间的中介人,你自己意识到和感觉到我是你自己本质的补充,是你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我认识到我自己被你的思想和你的爱所证实。(4)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因而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2](P37)由此可见,《穆勒笔记》中的思想比《手稿》中的思想前进了一步。
在《手稿》中,马克思虽然分别讲的是异化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特殊本质的表现和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特殊本质的表现,但因为一般就存在于特殊之中,在这两种不同的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特殊本质的表现中,就包含着生产关系的一般本质。我们在本文的开头已经讲过,生产关系的一般本质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上面我们所引述的马克思的大量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在《手稿》中确实通过对两种不同的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特殊本质的表现的论述,揭示了生产关系的一般本质。
![]() | ![]() |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