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路标”,展示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及其规律性。通过对这一“历史路标”探索,能够更为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深刻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情基础和时代蕴意;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路径与脉络,深刻领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主要特征;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战略思想,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主要理论形态的内在逻辑和基本内涵;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创新的关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显著特性和根本要求。
关键词:历史路标;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11)06-0004-08
“历史路标”,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中对经济思想历史探索的一种形象说法。马克思认为:“一方面,政治经济学家们以怎样的形式自行批判,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学规律最先以怎样的历史路标的形式被揭示出来并得到进一步发展。”[1](P367)在马克思看来,在经济科学探究中,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理论本身的发展问题,即理论是“以怎样的形式自行批判”的问题,也就是理论进程的问题;二是理论发展在历史视野中的再现问题,即理论“以怎样的历史路标的形式被揭示出来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也就是历史过程的问题。理论进程和历史过程的统一,是理论体系内在逻辑性的集中体现。这是马克思提出的“历史路标”的基本涵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路标”,展示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及其规律性。对这一“历史路标”的探索,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结合的历史过程和主要特征,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问题和主要理论形态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特性,彰显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显然,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路标”,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探索“历史路标”,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深刻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情基础和时代蕴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路标”,是以20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现实的发展为基础的,是以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使中国社会相继实现一系列历史性转变为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在这些历史性转变中,有以中国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变迁为特征的,如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有以中国社会发展性质重大转变为特征的,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也有以中国经济社会运行体制的根本变革为特征的,如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年的历史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和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历史发展,就是紧密地融合在这些历史性转变实践之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历史性飞跃,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既是以这些历史性转变为基本主题的,也是实现这些历史性转变的指导思想。这些历史性转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提出新的理论诉求、开辟新的实践道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推进社会和时代发展、实现这些历史转变的光辉旗帜。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路标”所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蕴意。
实现这些历史性转变,是以中国共产党对近百年来中国国情及其变化的科学认识为基础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和科学把握着中国国情及其变化。毛泽东早就提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2](P633)对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国情的科学把握,开启了争取民族独立、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就是其显著标志。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过程,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国情的科学把握,引发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转变,这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起为特征的,也是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过程。因此,毛泽东思想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形成和发展,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完善,就是以“认清中国的国情”为基础的,并以此刻画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路标”和系统过程的。对中国国情及其变化的科学把握,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路标”的基础。
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思想,[3](P163)把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看作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立论基础。世纪之交,江泽民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我们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思想,[4](P193)强调根据当代中国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既十分强调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高度重视基本国情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就是以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把握为基础的;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也是以对当代中国国情及其阶段性变化的科学认识为基础的。“认清中国的国情”,也刻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路标”的基础。
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决定了理论发展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这一统一的基础,在根本上就是中国国情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性的基本国情和根本特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理论成就和理论旗帜,它们深刻地体现了各自所处的历史和时代的理论特征和理论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中国国情变化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创新,理论继承成为理论创新的基础,理论创新则成为理论继承的必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路标”的探索表明,离开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背景,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地位和蕴意,就不可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之间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内在统一性。
![]() |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