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探索“历史路标”,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路径与脉络,深刻领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主要特征
通常,我们所表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用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如毛泽东所说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2](P534)二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和中国共产党人独创的实践经验,把这些实际发展和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和形式,使得从中国实际和实践中得出的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化。这就是毛泽东称之谓“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5](P374)或谓“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5](P408)这两个方面的含义,也可以简称作“化中国”和“中国化”的过程。前者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后者是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前者是理论运用和探索的过程,后者是理论概括和升华的过程。这两个过程交织在一起,螺旋式地发展,其间伴随着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而前行,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路标”,就是这两个方面过程及其统一性的集中体现和显著标识。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无论是“化中国”过程还是“中国化”过程,实际上都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回答。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过程中,毛泽东就把“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6](P801)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毛泽东最先全面地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和要使中国的经验和理论马克思主义化的问题。毛泽东还最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5](P373)提出“宣传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要求。[5](P374)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创造性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拓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正如邓小平在评价毛泽东时所指出的:“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3](P34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们,就是以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解答为主题的,就是以“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和运用为“历史路标”的。作为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毛泽东思想,是以解决这一时期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其根本任务的,也是指引这一时期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初,凸现为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新问题,这也是新时期之初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基本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就强调:“要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的党,来引导我们前进。”[3](P44)他敏锐地指出,“怎样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在当时是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问题。[3](P114)在这之后,他反复强调,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7](P213)对于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地坚持。邓小平提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7](P29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回答,这一回答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境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新的“历史路标”。
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实际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新的趋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程中,江泽民提出“首先要解决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8](P336-337)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当今时代的重大变化的实际之中,因此,“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4](P1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回答,成为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路标”。
进入新世纪,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胡锦涛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作了新的探索和回答。胡锦涛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9](P362-365)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崇高理想、价值追求和理论品质的精辟概括,深化了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认识,展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视阈。党的十六大后以来的近十年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进程中形成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回答的结晶,成为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路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路标”,刻画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具体化和理论化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就在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科学回答。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科学认识和回答,最为深刻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最为确切地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主要特征。
![]() | ![]() |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