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者专栏>>陈祖武

陈祖武:谈谈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素养 

  2012年11月26日16:19  

摘要:史学工作者应该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良好的学术素养。首先,要尽到自己的历史责任,要关注现实提出的重大课题,服务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潜心研究,传承文明;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实事求是,严谨务实,揭示历史的真相,正确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再次是要“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把做人、做学问、做事情结合起来。

关键词:史学工作者;时代责任;唯物史观;学术素养

我做的学问很窄,懂得的东西很少,尤其对当代中国史,简直没有任何发言权,所以始终不敢来。对于来讲什么问题,我也很犹豫。如果讲我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讲的那些东西,大家不一定感兴趣。如果讲一些大道理,又非我所擅长。考虑再三,决定还是讲点共性的问题。在座的各位和我一样都是史学工作者,我今天就讲一讲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素养问题。

我们中国有个好传统,就是尊重历史、热爱历史。中国的史家几千年来也有一个好传统,就是实事求是、秉笔直书,这是我们中国史学界引以为荣的传统。唐代的史学大师刘知几进行理论总结,在史家的素养问题上,提出了“才、学、识”三个字。到了清代乾嘉时期,史学大师章学诚发展了刘知几的主张,在“才、学、识”三个字之后,又加了一个“德”字。他的《文史通义》专门有一篇,叫《史德》,这就把“才、学、识”和“德”合起来了。我认为,这四个字是我们史学工作者要尽职尽责做到的。如果把这四个字与我们新的时代任务结合起来解释,就是说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应当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良好的学术素养。

一、史学工作者应当怎样尽到自己的历史责任

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学家都有一个时代责任的问题。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了,取得了大踏步的前进,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但是各位如果冷静地看一看,就会发现现在的问题也不少。为什么邓小平同志说要韬光养晦?为什么江泽民、胡锦涛同志说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道理就在这里。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我们虽然建国已经56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有很多目标还没有达到。苏联建国70多年,国家照样变色,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教训。因此,我们面临着一个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人民民主专政的体制不变、如何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问题。这是最近若干年来党中央关注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党中央给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一个大课题。今天我们无论研究任何课题,脑子里绝不要忘记这个根本的题目。我认为史学工作者一定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去进行研究,这是史学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也是我们应有的立场。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现在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人为本等命题。这些都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借鉴国际共产主义的经验和教训而提出来的,也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史学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2005年春夏之交,我们社科院社会学所的两位同志到中南海和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一起学习时,胡锦涛同志就提出了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建设的任务。这个任务,我们历史研究所要承担。现在,国家社科基金也把和谐社会问题、中国古代的社会建设问题、“三农”问题等作为重大的理论课题来招标。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史学工作者的作用,这是当前历史研究工作中应当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搞古代史研究的学人都相当关注,搞当代史研究的学人就更应该关注了。

我听说在当代中国研究所做研究工作的同志,除了历史系毕业的外,还有其他各个专业的。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社科院类似于过去的翰林院,翰林院是储才之地,但是翰林未必都能进入国史馆。在封建时代能够参加修国史,那是很了不起的事。各位在这里修国史,是无上光荣的事情。所以我很羡慕你们。明清两代为修国史争议的问题很多,那些经验很值得好好总结。能在国史馆为修国史效力,肩上的责任很大,应该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应该研究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的重大问题。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把优良传统传下去,史学工作者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世界上几个古代文明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能不间断地传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自成体系的史书,有五千年一以贯之的史学传统。史书就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史学工作者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者。我们应当把工作做好,用我们编纂的史书把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传承下去。

这些年我和出版界的同志联系较多,新闻出版总署也经常让我参加他们的一些座谈会、讨论会。最近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的书越出越多了,到书店里去看,确实是琳琅满目,装帧设计也越来越好。从形式上看差不多和国际接轨了,但质量上有没有和国际接轨却是一个大问题。我在书店往往花费几个小时去找书,找不到几本值得买的书。这是一个很严酷的现实。书很多,但是真正有分量的力作太少。我听有关同志说,现在我们每年出版的书比美国还多,但是废品也多,真正能传之后世的太少。有关部门的同志说,今后的出版方针是改变追求当出版大国的方向,争取成为出版强国,多出有分量的好书。这给我们从事历史研究的学人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拿出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的精品力作来,而不要做粗制滥造的东西。我一年能写一两篇好的文章就满足了。我在历史所这几年,从不提量的要求,你一年哪怕只写一篇文章,也不管在哪里发表,只要有质量就好,年终总结时就讲这篇文章。现在一些地方规定一年一定要写多少篇文章,还规定要在什么核心期刊、国家级刊物发表,这是不科学的。应该踏踏实实、潜下心来,先把论文写好。专题研究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再写专著。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