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下边,我再讲讲关于“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学风建设的问题,是我一生的追求。这十多年来,有感于学术界和社会的风气,我把这种追求公开讲出来。现在学术界的一些风气很不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对有益的古训更是早已置之脑后。孔子在讲“为学”时曾讲到要“博学于文”,这里的“文”,不是简单的指书本知识,而是指整个人文,是我们学人的学术素养。史学工作者最要讲素养,因为历史学科是讲求积累的学问,如果积累不到一定的程度,是不能取得发言权的。现在有些人浅尝辄止,急于发表文章,而且由于科研手段先进了,电脑上什么都有,写文章可以从电脑上下载,东拼西凑,很容易就能搞成一篇洋洋洒洒数千字上万字的文章。我认为这样做学问不是好办法。历史学是积累的学问,还是要多读书,要养成一天不读书就难受的习惯。
除了要贯彻孔子“博学于文”的教诲,还要做到“行己有耻”,就是说要知道什么是耻辱。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自己脑子里要十分清楚才行。现在有些人拿了洋人的钱,就公然地在国外讲坛上骂自己的老祖宗,诋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些共产党员拿了人家的钱,在人家那边游览一趟,回来也替人家说好话。这里面原因很多,但和一些学人不注意自身素养、忘记“行己有耻”的古训不无关系。在一些人眼里,似乎没有钱就不成其为人了,就办不成事了。我们过去没有课题费,不是照样可以做出学问来吗?现在有的课题,钱越多越靠不住。因此,我们不仅要“博学于文”,而且要“行己有耻”。学人要律己,应当树立一个做人的原则,就是什么事情对国家民族有利就要做,对国家民族不利就不要做。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来视察,提出要把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连在一起。这个主张我最赞成。我今天特别强调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八个字,以及江泽民同志的要把做人、做学问、做事情三者合在一起的话,目的在于同大家共勉。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
![]() |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