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促进中国文明发展的思考
当代中国文明的发展,面临着若干挑战。急功近利,金钱是求;贪污贿赂,营私舞弊;卖淫嫖娼,吸毒贩毒;占卜算卦,求神拜佛;等等,等等,无一不在侵蚀中国的文明。用我们国家习见的话来讲,就叫做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促进中国文明的发展,已成众所关注的问题。政治家、经济家、文化发展战略家,各色人等,都在设计他们解决问题的蓝图。这当然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作为一个以治中国传统经史为业的读书人,我想借此机会,从学以经世的角度,谈几点迂阔之见。
第一,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偏废。《管子》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注:《卷子》卷一,《牧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国弱民贫,文明自然无从谈起,这已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最近二十年,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了这二十年的经济进步再来谈文明建设,固然可以脚踏实地,但是严酷的社会现实却又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状况改善了,绝不就等同于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会随之而提高。这就说明,经济建设成就是不能取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因此,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应当尊重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要用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手段去处理其间的问题。何况发展经济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从长远来看,脱离精神文明,甚至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而取得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可能持久的。
第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是一句空话。在今日的中国,大凡受过一般教育的人论及文化问题,大概都会讲这么一句话,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然而究竟应当怎样去弘扬,又该弘扬些什么,则迄今没有一个定论。可见这还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不过有一点十分清楚,无论对此持何种主张,都切不可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当做空话。否则连篇累牍,重复一千遍,口号毕竟还是口号,终究于事无补。我以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地估计儒学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我方才所谈的儒学的经世精神和历史特质,就在表明,中国儒学并没有终结,它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认为贬抑儒学是不妥当的,更不赞成否定儒学。假如我们能够以这样一个估计为立足点,去观察儒学,去认识儒学,去弘扬它的经世精神,进而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出发,对它进行创造性的改造,那么儒学必将在促进中国文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反之,如果我们对儒学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或者走另一个极端,盲目推尊,而不去认真把握它的经世精神和历史特质,那么同样都是不利于推动中国文明前进的。
第三,发展中国文明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以儒学为中坚的中国文明,是一个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文明体系。数千年的中国文明之所以历久不衰,至今依然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就在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性劳动,赋予中国儒学以久而弥新的民族个性。失去了这样一个民族性格,中国儒学就失去了生命,中国文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昭示了一条真理:要使中国文明永葆青春,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走自己的路。
关于中国文明的发展前景,已故钱宾四先生曾经做过有远见的展望。钱先生断言,未来的中国文明,“决不全是美国式,也决不全是苏俄式”。在这个问题上,宾四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跟在人家后面跑,永远不会有出路。”(注:钱穆:《中国历史精神》第二讲,《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台湾联津出版社《钱宾四先生全集》第29册。)我服膺钱先生的卓见,认为当此世纪交替之际,惟有弘扬中国儒学的经世精神,推陈出新,精进不已,进而融域外文明之优秀成果为我所有,才是谋求中国文明发展的正确途径。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03期
![]() |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