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系研究
体系问题,从当前研究的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统战学与政治学的关系
这是一个学科关系问题。它既涉及统战学的研究对象、统一战线的定义,也涉及到统战学 科的定位。传统的看法是把统战学看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又是 政治思潮的一种。这样,统战学就成科社的二级学科或政治学的三级学科。提出这个问题是 想和大家讨论:我们是否还要拘泥于上述的传统观念,能否给统战学一个新的定位。换言之 ,我们能否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政治学与统战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概念同西方的政治概念有一个重大区别,即把政治与阶级斗争相联系。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不论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 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正是基于这一点,革命导师在谈到政治问题时,总是把 政治问题与统一战线联系起来。毛泽东在延安时期问胡耀邦“什么是政治”,毛泽东认为政 治的实质就是要把我们的人搞的多多的,敌人搞的少少的。这实际上是用统一战线的内涵来 界定政治。与此相似,列宁也说过:“什么是‘政治’?无产阶级先锋队对它的群众。无产 阶级对农民。无产阶级(和农民)对资产阶级。”很显然这里所说的“政治”就是无产阶级的 统一战线问题,换言之,列宁也是用“统一战线”来界定“政治”。
同政治与统一战线的关系相类似,政治路线与统一战线的关系也是相互说明的关系。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拿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这条总路线既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统一战线。按照毛泽东的理解, 这条总路线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条路线里面有一个队伍问题,有一个敌人问题,还有 一个队伍的领导者、指挥官问题。”从狭义的字面上看,“队伍问题”就是通常所讲的“统 一战线”问题,但若展开来看,“敌人问题”其实就是统一战线的“共同基础”或“共同目 标”问题,而“领导者、指挥官问题”则是建立统一战线必须解决的“领导者”或“领导 权” 问题。因此,对统一战线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狭义上看,统一战线是党的政治路 线的组成部分,一条完备的政治路线,不管它的表述多么简略,总是包含着统一战线的内容 ,把统一战线作为自己的基本要素之一。从广义上看,统一战线以特定的方式包含和表述着 政治路线的内容。广义的统战学与政治学是同一个东西,或者说,统一战线科学是有中国特 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统战学与政治学的关系是学说与学科的关系。学科和学说的关系是 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学科的使命是向研究主体提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角度,区分学 科与非学科的问题。而学说则是一种学科的主体定位,是不同的研究主体对同一学科问题的 不同关注和回答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每一学说都是学科的不同的历史形态。每一个学科包括 政治学在内,原则上都具有多样化的学说形态。“统战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这个命 题意味着统战学是政治学的一种具体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者对政治科学的理解和回答。
(二)统战理论和统战学理论的关系
广义地看,统战学理论在总体上可分为对客观的统一战线的认识和对统战研究的认识两 个部分,我们对统一战线的理解和对统战研究的理解是不同的。这种区别源于研究对象的区 别。如果我们把客观存在的统一战线看作实体系统(命名为“统战Ⅰ”),那么理论形态存在 的统战科学则是符号系统(命名为“统战Ⅱ”),符号系统是对实体系统的观念反映。当我们 把对统一战线的认识理论化就形成统一战线理论,即通常所说的统战科学。当我们把对统战 学的或统战研究的认识理论化时,就是狭义的统战学理论。(我们称之为“统战Ⅲ”)。可见 ,统战理论与统战学理论、统一战线研究与统战学研究是有区别的。
统战理论是对统一战线思考的理论成果,统战学理论则是对现有统战理论成果的反思。换 言 之,统战学理论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统一战线过程,而是以人们认识和研究统一战线的主体 活动及其理论成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如果把统一战线理论称之为“统一战线科学”,则统 战学理论就应该称之为“统战科学学”。统战科学学以统战科学为研究对象,研究统战学科 建设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统战科学的理论体系及其结构层次,考察现有的统一战线理论 是否真实反映了统一战线的本质和规律,尤其要考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传统的教科书 体系要做怎样的修改等一系列学科建设有关的问题。
统战学理论是统战理论的元理论,是研究统一战线的理论预设和工具,统战学理论愈完备 ,则愈有利于我们对现实统一战线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和把握。每当人们要创立或提出新的统 战理论体系时,首先要检讨以往的统战观念和解释框架。当然这种检讨不是简单地批评前人 ,它首先和主要地是一种自我批判。对自身的统战观念和解释框架的批判和反思,是统战 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
(三)统一战线基本原理与统战学科体系的关系
1、统一战线基本原理在统战学科体系研究中属于基础性的部分,是统战工作和统战政 策的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作为基本原理它并未囊括统战学科体系的全部内容,而是对其主 要的理论抽象和概括。
2、关于统战基本原理的体系结构
目前已出版的统战学概论性质的著作,多数是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的,一部分属于革命导师 关于统一战线论述的思想史,另一部分是各个领域的统战工作和统战政策。严格说来,这是 一种分论的体系。这种体系把统战学科所涉及的各种问题按顺序排列,分别加以论述。分论 体系其实是一种综合的统战学科体系,它除了相应的理论内容外,还包括了统战科学的各个 分支学科,以及在统战科学教学中应设置的主要课程。这种编写体例较好地满足了统战部门 的工作和教学需要,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和体系研究打下了基础。与上述教程类著作立意不同 ,作为基本理论的《统一战线概论》属于狭义的统战学或理论统战学,它的性质和地位应当 只是广义统战学的基础课,主要涉及统战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具体研究 统战学的各分支学科提供理论观念和原则。
应当承认,我国的理论统战学(相对于应用统战学)正处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对这一学科的 理论框架的确立和表述,应在发扬学术争鸣与民主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这不仅不会 妨碍这一学科的发展,反而会避免使这一学科过早地走向僵化。统战学的理论体系不是封闭 的,而是开放的。发展是硬道理。要鼓励创造性地探索,不要过早地定于一尊,不强求一个 模式。
马克思主义的统战学说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政治学。统战学原理在统战科学的确立和发 展 中占有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地位。学科体系又与教学体系密切相关,加强统战学基本理论 的研究,不仅是教学走向正规化的需要,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措 施。要完成此项研究工作,不仅要有科学的态度,而且要有坚定的信念。要组织一支精干的 队伍,苦心经营、锲而不舍,通过踏实沉潜的工作,搞出一部能长久立世的精品之作。
(四)建立统一战线的原理体系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在当前,要建立统战学的原理体系必须转变思路,确立与统战理论研究相一致的评价标准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要明确原理与原理的应用、统一战线的原理体系与统战工作 和政策是不同的。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是对各个领域统战工作的理论抽象和概括,是以理论 形态反映出来的系统化的认识成果,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统一战线的基本 理论相当于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统战工作中的共同性的东西、基本原则或普遍的原理。它的 作用是为各个领域统战工作提供指导原则。其二,关于“适度抽象”问题。从哲学角度研究 统战学是可以的,也是有意义的。但它不能代替统一战线的研究,即不能把哲学分析等同于 统一战线基本理论研究。有些搞哲学的同志转过来搞统战学,但对统战学缺乏深切的理解, 结果把统一战线基本理论变成了哲学原理加例子,把统战学思辨化、抽象化,犯了抽象过度 的毛病。所以,要建立形神兼备、有血有肉的理论体系,不仅要有理论思维能力,而且要下 功夫钻研统战史和统战思想史,使自己在知识结构方面由外行变为内行。另外,在有些研究 中 ,也存在着舍象不足的问题,即把不属于原理层次的东西都放进去。例如,有的人把统战关 系一般与某种具体的统战关系(党派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以及国际统一战线)都平摆 浮 搁在一起,混淆了不同层次的问题,模糊了原理问题与非原理问题的界限。作为一个系统, 其要素的确定不是任意的,而只能是那些对系统的性质、功能、发展变化有直接影响的组成 部分。对一确定的系统来说,并不是其内部一切可分的层次都是系统的要素。换言之,以上 相关内容应是广义统战学科所包含和所研究的内容,但却不是统一战线基本理论所应直接讨 论的内容。此外还要处理好史与论的关系。如上所述,学科史或思想史与原理的关系是史与 论的关系,“论从史出”表明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以往的编写体例中,是把马克思主义 统战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放在绪论的后面,作为专章来论述。这种安排有其合理之处,但史与 论毕竟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单列一章与体例不符。在编写原理体系时,这一部分不能少, 但只能放在绪论部分当中简要地加以叙述。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2]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3~14.
来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11期,第5~11页。
![]() |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