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统战观
一个理论体系至少可以划分出两个层次,即抽象和具体、分析和综合两个方面。毛泽东曾 说,文章之道,有开有合,这个说法是对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道器之分、主辅之分、体 用之辨。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研究和建立统战学学科体系,也要注 意把抽象(道)和具体(器)两个层次的问题区别开来,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要善于抓住主要矛 盾。
统战领域里的问题方方面面,总有一种贯通的东西,这就是统战观念或统战观。统战观作 为一种观念,它是指人们对统一战线的根本看法。严格说来,“观”是一种观点、看法、态 度。众所周知,统一战线是指一种政治上的联合和联盟,统战观则是关于统一战线“是什么 ”、“应怎样”的看法、观点和态度。统战观作为对统一战线的总的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一个是关于统一战线的客观属性、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回答统一战线“是什 么”、“是如何”的问题,为人们提供有关统一战线的真理性、规律性的看法。另一方面是 关于统一战线的目的、意义、地位和作用的基本观点,主要回答统一战线对人的价值以及“ 应如何”的问题。正确的统战观应是两者的统一。统战观是统一战线工作的灵魂,统战观是 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统一战线的兴衰和成败。
统战观是人们对统一战线的根本看法。关注和解决统战观的问题,是推动统战工作深入发 展的关键。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拿整套观念,而不是零碎观念去做事。对一个理论、学 说和学派的把握也必须从总体上、体系上来理解。针对林彪、“四人帮”用片言只语来代替 毛泽东思想的做法,邓小平明确地指出:“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 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他还说:“我说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 东思想作指导的意思是,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 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强调关注统战观问题,正是因为统战观是对统 一战线的“成体系的表达”,而不是对统一战线的某个方面的个别看法。
统战观是人们对统一战线实质的理解和看法,与统一战线的一般理论、政策和方针相比, 它涉及到一些更为基础性、前提性、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战观的问 题是中共领导人指导和推动统一战线工作始终关注的核心议题,也是反对党内“左”的或右 的政治路线的中心内容之一。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带领全党反对关门主义、孤立主义和 “清一色”思想,其实质就是解决统战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反复阐明 一根头发与一把头发、一个党与几个党的关系,周恩来关于处理党与非党的关系要使排他性 与联合性相结合的观点,邓小平在新时期强调宽有利、而不是窄有利的观点,李瑞环提出“ 存异论”的观点,其着眼点都是为了解决革命队伍内部在统战观上出现的关门主义和孤立主 义的错误倾向。
事实证明,树立正确的统战观念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反对错误的统战观念,更是 一 项远未完成的艰巨任务。众所周知,“1957年下半年以后,民主党派的工作经历了一个曲折 的过程。1957年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反击是必要的,但是出现了严重扩 大化,在民主党派中错划了一大批右派分子,并且给民主党派戴上了‘资产阶级政党’的帽 子。在这以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被说成是以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长期存在为前 提的,‘互相监督’被说成就是进行阶级斗争,对民主党派的工作实行以阶级斗争和改造为 纲 ,对他们的成员往往错误地进行批判斗争,并且限制他们组织的正常发展,严重挫伤了各 民主党派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上述情况是由于我们党在政治路线和统战观念(两者 是一个 问题的两面)出现了大的失误造成的。全国解放以后,“左”的关门主义思潮一直没有中断 。例如,有的人这样发问:“革命胜利了,为什么还要统一战线?”有人提出“统战路线, 地主路线,民主观点,糊涂观点”,“提出政治协商是增加麻烦,提出民主监督是制造矛盾 ”。有人认为“监督只能是我们监督他们,他们怎么能监督我们?”甚至有人提出统战干部 是党内的右派,“民主人士中出了这么多右派是统战工作中统出来的。”基于这种认识,19 62年底和1964年,两次在中央统战部开展了反对“投降主义”、“修正主义”的批判运动。
“左”的统战观念,必然在多党合作工作方面明显的表现出来。1956年3月,李维汉指出: 我们统战部门有些同志和党外人士的关系上,开口闭口,总是教育他们,领导他们,口头这 样说,文件也这样写,这已成了很深的习惯。1962年5月,李维汉指出:人家接受党的领导 ,是按宪法按纲领——六条政治标准办事,你去干涉人家的内部事务干什么?有些社会主义 学校,清一色是党员,有些工商联、民主党派也是党员在那里把持包办,人家的组织独立性 没有了,连这么一点“小家”都不让人家做主,这叫什么民主?这叫什么统一战线?这一条我 们要坚决地改!要认真地改!这也是一件不得人心的事。……民主问题首先要在统战系统中解 决,特别是对党外。在同一年,统战部副部长徐冰也指出:这几年来,统一战线工作中发生 的缺点错误,基本上就是违反了毛主席所指示的原则和方法。常常不是强调团结,而是强调 斗争,甚至进行粗暴过火的斗争;不是发扬民主,而是强迫服从;不是发展批评、自我批评 ,言者无罪,而是言者有罪。这种唯我独尊、唯我独“左”的倾向,甚至在“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也未能从根本上消除。1985年2月,胡耀邦在一次批示中写道:“我看,我们许多地 方对党外人士那种荒唐、幼稚的‘左’的思想基本上没有得到克服。”“我们党内向党外作 威作福、称王称霸的事,时有发生。”这种唯我独尊、“左”得不可一世的统战观,植根于 一条不成文的假设,即统战对象是被解放、被改造、被消灭的成分,干涉、把持、包办等 现象正是由此产生的。所谓“清一色”,就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改造别人,排除 “ 异己”,达到舆论一律、整齐划一的目标。岂不知,这种“左”的标准是与人民的利益、愿 望背道而驰的。1999年11月,李瑞环在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专题研究班座谈会上指出 ,统战工作,既要“求同”,也要“存异”,二者不可偏废。统一战线的首要任务是“求同 ”。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存异”。从我们党的历史看,从统一战线的历史看,有忽 视“求同”的错误,但主要的还是不能“存异”的错误,因为追求“清一色”、“纯而 又纯”,给我们带来巨大损失。能不能“存异”,敢不敢“存异”,会不会“存异”,很重 要的一条,在于能否体谅包容。李瑞环所讲的“求同”、“存异”问题,就是树立正确的统 战观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在当前,提出转变统战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虽然中央三令五申,号召全 党增强统战观念,加强统战工作,但上上下下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求同排异的现象,造成 党外人士很少提不同意见。统一战线包容度的下降将使自身失去广泛的代表性,民主党派作 为 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社会上的各种政治要求不能及时反映,参政党存 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统一战线的政治功能和生命力将受到损害和萎缩。更为重要的是 ,当体制外的各种政治诉求不能及时有效地在体制内得到反映与化解时,有些社会力量会放 弃加入民主党派而寻求其他的政治出路。有的学者指出,随着市场体制的确立,社会分层日 益明显,党派和界别的自觉意识逐日增强,实事求是地加大统一战线和政协的包容性、党派 界别性,建立党派之间合作的有效保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 ![]() |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