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者专栏>>杨义

杨义:李白诗的生命体验和文化分析 

  2012年11月26日15:05  

三 远游姿态的胡化气质和南朝文人趣味

李白的远游姿态包涵三个因素:一个是胡化的气质;一个是慕道求仙的意愿;一个是南朝文人的山水趣味。

李白二十四岁离开四川,辞亲仗剑远游。此后,他再也没有回过四川。晚年流放夜郎的时候,他当然到过三峡,写过“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诗句。但他到了三峡还没有进川,就被赦免,又回到了长江中下游,爽爽快快地写了“千里江陵一日还”。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不是把四川,而是把离开三峡东去叫做“还”。这个“还”与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的那个“回”不一样,是有不同的精神指向。读懂这个“还”字,才算读懂李白远游姿态的精神指向和文化内涵。这跟我们农业文明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很不一样的一种人生轨迹。他第一次出川到荆州后,写了:“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他怜悯着故乡的水,从四川流出来的水,一直送他到荆门以外。但是楚国山随平野尽的开阔意识,月下飞天镜的宇宙开阔境界,令他产生一种新的感动。仍怜故乡水嘛,他的远游当然也还有一份扯不断的思乡之情,所谓“清猿断人肠,游子思故乡”。但李白远游不是因饥寒交迫而出外打工,他腰携很多钱,他父亲做生意留下的钱,挥金如土,去交朋友,去看山水。他追求的是一种精神自由,远游成了他的人生形态。这一形态中注入了一种精神自由的追求,“鸟爱碧山远,鱼游沧海深”。他的远游是深入民间的远游,“混游渔商,隐不绝俗”(《与贾少公书》),跟渔人、商人混迹在一起;他隐居,但没有割断跟俗人的交往。

当然李白的远游也有游侠的意气,甚至有胡化的风尚,所以他的诗歌中写游侠的诗篇很多。除了这些之外,李白的远游还包涵着道教色彩。他的诗中不乏慕道求仙的东西。“精诚合天道,不愧远游魂。”他把精诚跟天道相合,这样,对自己远游的魂就不感到惭愧了。所以他结交了司马子微、元丹丘这样一些道教徒,与他们一起游心于无穷。道教求仙的远游方式,为他神游物外的精神自由和探究造化本原的宇宙意识,注入了一种新的理念,使其带有宗教色彩。探究宇宙秘密,神游八极之表,像鲲鹏一样逍遥、高举的状态,在他的很多诗中都表达出来了。

更为重要的是,李白拥抱祖国山川的名山游,接上了南朝文人的审美文化传统。也就是说,他的远游姿态是胡化习气、道教追求和山水诗人审美体验的结合。在六朝山水诗人中,跟李白结缘比较深的,是谢灵运和谢脁。唐朝人都爱旅游,例如李白送孟浩然到扬州去旅游,“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盛唐人的心目中,“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一种非常浪漫的行为。当时扬州是一个大城市,唐朝叫扬一益二,就是扬州第一,益州也就是成都第二。“天下三分明月夜,两分无赖在扬州。”天下的月光有三分,无赖的月光就有两分在扬州。而李白更喜欢的是名山,他有一种名山情结。他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到五岳去寻找神仙,不辞道路之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一辈子喜欢到名山去旅游。为什么喜欢去旅游呢?他说:“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心喜爱到名山去游,身也远离了人间的尘俗。他反复表达:“久欲入名山”;“愿游名山去”;“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喜欢去欣赏那种清远的神工鬼斧的山水。他有一首诗叫做《秋下荆门》:“霜落荆门江树空”,到了秋天霜落荆门,江边的树木都掉叶子了;“布帆无恙挂秋风”,无恙的布帆在秋风中挂起来,去旅游了;“此行不为鲈鱼脍”,我旅游不是因为浙江、江苏的鲈鱼好;“自爱名山入剡中”,因为自己爱名山,所以到了江浙这块地方。

李白这种魂系名山的不倦游兴,是跟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风分不开的。这种风尚包涵着一个了不得的惊人发现,自然山水中蕴藏着作为人文精华的诗,山水游也就成为他的诗魂之游。他的诗中,反复谈到谢灵运,“兴与谢公合”,他的诗兴、游兴与谢公是不谋而合的。他一再寻找二百年前谢灵运的游踪和心迹,谢灵运游过的地方他都愿意去看看。他不时亲昵地称这位山水诗人的小名,叫谢客,并且把谢灵运山水漫游的兴感跟严子陵的归隐趣味结合起来。

在李白的诗中,我们经常看到“万里游”、“欢游”、“游赏”和“梦游”的字样。他做梦的时候都在漫游:“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这种游,是与精神、灵魂和诗魂结合在一起的游。李白开发出中国山水的很多精彩东西。他把中国山水崇高的、神奇的或者清远的意境开发出来,写成了与我们国家雄伟奇异山水相称的诗。李白诗中的山水是大境界的山水,他好像坐飞机在天空上看山水,好像在宇宙空间站上看山水。这跟中晚唐之后的小山小水不一样,跟普通的山水不一样,跟谢灵运体现在山水里面的具体细微之美也不太一样。他对山水充满着一种游动的、生命的体验。譬如他写的《望庐山瀑布》,这是唐朝最好的绝句之一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用诗把中国的山水名牌化了。而且中国的山水在他的诗歌里,变成了一种人文的象征,变成了一种新的体验。他好以天的视角看山水,以天观物,来云游名山大川,又交织着好多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的故事,从山水里面来探寻精神的历史。名山巨川、名胜古迹为李白提供了一种探讨宇宙洪荒、出天入地、阐发道的趣味的载体。

在名山游和对名山的吟咏中,李白把盛唐的气象和魄力,注入了中国的山水诗学之中。清朝有一个人说,“‘大’字是工部的家畜”,“大”是杜甫家中养的猪、牛、马;而“雄奇”二字是李白的绝招。譬如李白写黄河。那时的黄河与现在不一样。黄河在周定王的时候出现过洪水;汉武帝的时候,我们看《汉武大帝》电视剧都知道,发过一次很厉害的洪水;王莽的时候也发过一次洪水。东汉明帝时候治过一次水,修了一千多里的堤坝,把河水引到渤海。此后八百多年,一直到宋朝的庆历年间,黄河平安无事。后来游牧民族进来,北方成了一个战场,他们是不搞水利的,社会动乱,黄河就成为一条经常发生水灾的河流。河道数变,一会儿从淮河出口,一会儿从山东出海。一打仗,就放黄河水去阻挡敌军,放黄河水去淹开封城,现在开封的宋都可能在地下五米到十米的地方。黄河流域原来的灌溉网密如蜘蛛网,还有很多湖泊,现在你还能看见中原有什么湖泊吗?都给黄河的泥沙漫平了!良田都沙漠化了。所以经济中心从宋以后,就开始转移到江浙一带。但李白那个时候,“黄河之水天上来”,水流充沛;“奔流到海不复回”,流程通畅。我们看到唐人、宋人画的黄河,都是波涛翻滚。面对着这个黄河,李白写黄河,大小缓急,随心所欲,并没有把它看成一条灾害的、凶恶的龙。他讲:“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水势很大;他还讲:“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像条丝一样,从天上挂下来;还讲:“黄河捧土尚可塞”,黄河捧上一捧土就可以把它塞住。总之,“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在李白的心灵时空中,可以擒纵伸缩,显示出创造主体面对着这个民族的母亲河的非凡的魄力和气象。李白的远游既是山水之游,又是诗魂之游,同时也是一种对自由的精神空间的寻找。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