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者专栏>>肖贵清

中外不同语境中的“中国模式”概念辨析

刘爱武 肖贵清  2012年11月26日13:49  

自2004年乔舒亚·库珀·雷默在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北京共识》以来,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但是,对于中国模式概念的认识,国内外学者见仁见智,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论,因此,厘清中国模式的概念,避免在这一基本问题上的纠结,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试从中国模式的概念分析入手,以界定其基本内涵。

一、模式的涵义

研究中国模式首先应该厘清模式的涵义。“模式”亦称“范型”,一般可以指作为范本、模本的式样。在社会学中,“模式”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决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国外学者通常使用“model”和“pattern”来表述模式。“model”的名词意思主要是人或事物的三维肖像、供效仿的范例、模特儿、产品的范本、过程或体系的简单模型。其动词涵义有雕刻、模仿、效仿、设计模型等。“pattern”的名词意思主要是图案、花样、式样、模型、样式、说明、样品、模式、方式、形式、模范、典范。其动词涵义是模仿人或事物,按照模型仿造事物等。从中外对“模式”的解释来看,模式确实有模仿、复制的意思,所以,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总是把能够被模仿和复制看做是模式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特点。但是,人们在实践中并没有限制“模式”这一概念在更广的意义上的使用。苏联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等之所以被称为一种模式,不是因为它们能够被模仿和复制,而是因为它们具有自己鲜明的不同于其它模式的特色而已。所以,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对“模式”的解释上,就会导致对“模式”概念的僵化认识。模式的最主要的特征,不是因为模式可以被模仿、复制,而是其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因此,是否存在一种模式,不应看其是否可以被复制和效仿,而主要是看其是否有自己的特点。

另外,对于模式尤其是中国模式的概念,还可以从“道”与“器”的层面去理解。如果从“道”的层面去理解,模式应该是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一些国外学者之所以否定中国模式的存在,主要就在于他们都是从“道”的层面去理解中国模式,认为所谓的“中国模式”并不具备普遍意义,从中不能提取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达不到所谓的“形而上”。当然,也有的学者从“道”的层面出发,认为存在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可以衍生出不同版本的中国模式等等。如果从“器”的层面去理解,模式应该是具体的,与众不同的,具有鲜明特色。国内学者一般是从“器”的层面去理解模式和中国模式,认为中国模式只不过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这一“道”在中国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特殊国情基础上的“形而下”。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