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基金专刊(人民论坛)>>期刊内容

乡村文化研究要兼顾“大小传统” (3)

赵兴胜  2011年10月11日13:51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关于东平梁林村。梁林是个山区小村落,人口不足800人,但个性十分鲜明:(1)它基本上是个单姓村;(2)梁家源自声名显赫的东平梁氏家族,在其鼎盛时期的宋代,名人辈出、高官接踵,妇孺皆知的《三字经》中的“梁灏”即是其中之一;(3)明成化年间,部分梁氏族人因家族墓地“风水好”而迁居于此,并因此而的村名;(4)1980年代以来,以家族墓地的重建为核心,梁林与村落外乃至海外梁氏后裔建立起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成功申报“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村落生存空间和资源得到极大拓展和丰富,村落面貌与村民生活有显著之改善。一个小村落历经数百年的社会动荡而安然无恙、繁衍生息,其中之原因固然很多,但始终从先祖的遗产中寻找庇荫则为其中之最重要。由此,我们对乡村居民也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价,在许多上层精英分子看来“愚昧、保守”的草根生命,事实上是很具有文化运用能力的,即以文化为凝聚力、以文化为号召力、以文化为生产力。或许他们在理论层次上不及上层精英分子,但思维逻辑上并无根本性差异。

  关于济南冷水沟。笔者的调查分析发现:(1)1949年前的冷水沟并不封闭和落后,它至少有600余年以上的开发史,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中心的多个产业链,与济南及周边市场有着鲜明的互补关系,经济条件较好,有“吃不穷的冷水沟”之说;同时,也有丰厚的社会历史资源,人口繁盛,重惯习、礼义而更重契约、利益,有多层次的社会互助合作组织,有较发达的宗教与类宗教信仰,文化教育历史久、水平高;(2)集体化体制的建立大大改进了冷水沟农业生产的条件,使其成为远近有名的产粮区,但也彻底破坏了村落生态结构,失去了自由种植水稻的自然条件、社会基础和市场基础;传统的中断使该村日渐平庸乃至贫穷,甚至一度出现饿死人的现象;(3)当下的冷水沟村形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多元经济体系,村落社会生活条件及教育设施日益接近城市,有丰富的文化组织和颇具文人气质、学术意味的文化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后冷水沟走的发展道路“与官方部门和学者的设计有着明显的区别”。换言之,科学、工业化等被上层精英分子视为现代性之圭臬者,对于一个具体村落而言未必尽是福音,这正是“梁漱溟式之叹”所以发生之根源。

  总之,上述七村的调查研究使我们认识到:(1)乡村文化的根本特点是其实践理性。一方面,乡村社会的基层性决定了乡村生活主题的实践性,另一方面,所有乡村文化形态也都具有实践性需求,且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产生意义,同时,乡村社会结构体系的特点也决定着实践是传承和塑型乡村文化的关键所在;认识不到这点、不重视这点,导致了对乡村社会和乡村文化的种种误读误批,这正是“赵旭东之问”所产生之根由。(2)由实践性而决定了乡村文化的自觉性,包括其重视教育的传统、乡民对自身历史文化的建构与诠释,特别是其积极利用以差异求存在的市场竞争法则。(3)实践性也决定了乡村发展道路的自主性和乡村社会转型的多元性,上述七村的当下样态几乎没有任何相似性,就是有力的证明。

  当然,以上的调查、梳理和分析还使我们认识到,未来的乡村研究与乡村建设不能不有观念上的几个变化:(1)要于“变”中看“不变”,既要重视当下的合理性、理论的合理性,也要重视历史的合理性与实践的合理性;(2)要看到“大小传统”之争本质上是个利益博弈,既要重视国家在超村落社会网络中的支配性地位,更要看到民间力量在村落内的决定性作用;(3)既要重视对乡村的文化输入,更要重视村落内生力量特别是乡村精英阶层的培育,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乡村的自由,其要点是既要实现城市对乡村的开放,更要实现乡村对城市的开放,促进民间资源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作者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华北乡村传统文化的近现代转型研究:以山东为例”负责人;本文系该项目结题成果概要,项目编号:05CZS011)

【1】 【2】 【3】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