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的批判做起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一方面我们确实创造了奇迹,全世界都承认;另一方面,我们也确实遇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很多经验和教训。但是,把这些经验和教训上升到学理和哲学思维上来总结时,所下的功夫却很不够。前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人们对改革开放30年实践的理论表述,始终不能超出已有文件的政治话语层次,少有更深入的理论提升。于是,我们现在不得不经常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人对自己现在的情况不知该怎样说。例如,经常有外国人问“你们改革开放是什么哲学?”就很少有人回答上来,或者回答了别人也不信。最近我参加一次咨询会,发现我们的对外宣传往往无法与国内的说法充分接轨。在国内讲的很多东西,对外就不理直气壮地去说,反倒觉得离开现实去说孔子、说古人更有效。这是为什么?说到底,还是对现实的把握没有达到应有的理论层次,因此缺少足够的理论自信。自己对自己这些年所做的事情,缺少足够的理论论证、分析批判和凝炼提升,因此我们长期以来在“说与做”之间存在着二元化的困境,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
不久前奈斯比写的那个《中国大趋势》里也有一个看法,就是说中国有很多故事,但中国人自己不会讲。对于改革开放 30多年来的哲学和理论收获,我们自己是否能说到位,这是一个结果;而我们想不想、会不会说到位,则是一个前提。目前我们理论研究的一个毛病,正是缺少这种动力和激情。表现为不大关注和理解现实,甚至不大看得起现实,不大看得起活着的中国人所做的事情。在学术上,往往容易把遥远的古人或外国人的成就进一步加以美化和提升,而对我们自己脚下走的路和我们自己做的事情,却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进行理论批判和总结。前几年甚至出现过一个口号:“思想淡出,学术凸显”,对学术界的影响不小。但是,当人们热衷于在人文社科领域里区分“思想”与“学术”,并刻意回避前者,又通过突出某种现成的学术形式和学术规范来强化某种门户之见时,就无形中助长了以自我保全为目的,一味趋史避论、趋古避今、趋洋避中、趋名避实,总之是脱离社会、脱离现实的学术风气。这种形式主义的片面诉求,往往起着屏蔽中国学术自主创新的作用,与我们的时代和实践极不相称,很可能导致一种学术侏儒化、文化侏儒化的后果。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有许多非学术的原因,但学术界的自我选择和治学心态,也需要反思。
总之,缺少现实的理论批判意识,不仅表现为轻视或回避现实问题的理论封闭,更表现为面对现实问题却无力批判的理论贫乏。这两者共同地暴露了我们基础研究的不足,使理论难以回应时代的呼声。而我们未来的哲学和文化,只能是在融合优良的历史传统和适合于我们的西方经验的基础之上,在解决我们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这一取向可以成为我们哲学和文化繁荣兴盛、创新发展的契机。 (李德顺)
![]() |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