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传统需要理性地自觉把握
中华文化总体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就在于它是“海纳百川”而来,是“大象无形”的。这首先是因为,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特别是人口最多的汉族,更是由许多少数民族多次融合而成的。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所以与主体的特征相应,我们的文化也有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传统特征。当然,在不同的时代,所“容”的内容不同,“容”的方式不同,所形成的宏大场面也自然有所不同。
理解中华文化的“大象无形”、“有容乃大”非常重要。“大象无形”就是不拘泥于单一形式,从而能有涵盖宇宙、顺势而进、气象万千的面貌;“有容乃大”不是堆砌杂多,而是以我为主,兼容并包,为我所用,成就大象。在过去,这些都是自发地、自然地做到的(不排除有时甚至是被动地、不得已);在今后,则需要理性地自觉把握之。
跟西方的宗教传统比起来,在中华文化中,人们一向是有明确信仰的。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最高信仰是“天”。“天理、天命、天意、天道、天下……”无数关于天的神圣理念和神秘观念,一直统摄着中国人的心灵。而“天”最终也是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种信仰方式,其实是以人为本的,所以我给它起名叫“中国式的以人为本的信仰态度”。从这个信仰方式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优点和缺点。优点在于,它确实是以人为本的;缺点在于,它缺少科学的理性和反思精神。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在信仰上以人为本,这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很先进的信仰方式。但在这种信仰方式中也暴露出它的缺点,而且是一个实质性的缺点,就是不认真、不彻底,什么事情只求“够用就行、见好就收”,不肯用哲学追根究底、究竟至极的精神和科学的实证态度,把它辨认清楚、思考透彻、表达完整,让它变成人们自觉的共识;不但变成共识,还要进一步变成体制、变成规则、变成法制,力求以社会化的形式把其中合理有效的东西真正地保持下来、巩固起来。在我国,虽然以人为本的信仰搞了几千年,但在“以人为本”的科学理解、科学把握上,以及在信仰“天”的坚守和追求中,却停留于经验实用的水平,反而缺少一种应有的彻底、一贯和自觉精神。在西方(主要是欧洲),则是通过特定的社会组织化的宗教形式,把他们的信仰变成了一种严格的精神原则和行为准则(当然,因此也发生了不少残酷的宗教纷争)。西方文化之受益和受制于其宗教的秘密,也就在这里。
“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是我们的优势,它是我们能够实现“中”、“西”、“马”融合以缔造中国特色现代文化的丰厚土壤,因此需要大力弘扬之;而将以人为本引导到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和人治主义等方面去的传统习惯,则是我们的劣根,无论对于“中”、“西”、“马”哪一家来说,它都是一种非科学化、非建设性的消解力量,因此需要大力克服之。我想,我们要用各个学科的融合推动中华文化建设发展,就需要改一改“够用就行、见好就收”的毛病,把它变成一种追根究底的、逻辑分析的、充分理性化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式。这也是我们中国人要学习西方人的长处,包括哲学上要继承和发扬马克思哲学的风格,改变我们自己传统短处的理由。
![]() | ![]() |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