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42亿。
这是2010年全国农民工的总数。这绝不是一个小数字。面对陌生的城市,每一个离开家乡寻找梦想的农民工,都渴望融入其中,改善、提升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
怎样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心理沟壑?文化成为最为重要的因素。从生活改善到城市融入,亿万农民工要跨越的不仅仅是温饱生活的坎,更需要面对城市文化的认同。
帮助农民工找到城市里的心灵归宿,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和支持,更是政府及公共部门的责任。近日,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到2015年,我国将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将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对农民工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部署。
为解读这个重要文件的精神,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报特别刊出相关文章,以飨广大读者。
文化融入是农民工
融入城市的根本标志
李国新
最近,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文化需求满足问题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农民工问题本质上是在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社会角色转换问题。千百年来守土一方的农民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走进了城市,但要真正融入城市,由农民转变为市民,由过客转变为主人,与实现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社会权益相比,更为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因为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和融入,才能实现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方式的转化。从这个角度看,《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对农民工问题认识的升华,是解决农民工问题思路和方法的完善。
去年以来,文化部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工文化保障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在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农民工精神生活方面做出了努力,也取得了实效。如深圳南山区在农民工集中居住区设置外来工图书馆;拥有400多万农民工的深圳宝安区采取“校企合作”和“社区教育”等模式实施“造就百万技能人才工程”,每年培训的农民工在10万人以上。上海市实施农民工基本素质教育培训工程,成立了40家农民工业余学校,一年内共培训农民工200多万人;上海市总工会还专门成立了女职工周末学校女农民工分校,开设免费妇女保健讲座、世博礼仪知识讲座等。广东东莞的“新莞人才艺大赛”“我的打工成才路”巡回演讲等活动已成为当地品牌文化活动项目。今年的央视春节晚会上,“旭日阳刚”“西单女孩”“民工街舞”就是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憧憬、文化追求、文化表达的缩影。当然,调研显现的问题也是普遍而集中的。农民工生活环境中基本的文化设施、设备还比较缺乏。据辽宁省的典型调查,有近20%的农民工住处没有任何文化活动设备;海南、辽宁、湖北、山西、云南等多地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工作之余的生活非常单调,80%以上的时间是在看电视、睡觉、聊天、打牌中度过。据大连市甘井子区的典型调查,90%的农民工一年最多有一次有组织的文化活动,约有96%的农民工家庭没有带孩子去过科技馆等文化场所,有92%的农民工子女没有参加过舞蹈、绘画等艺术培训。从总体上看,农民工参与和享受城市文化生活的比例、程度还非常低,城乡二元结构形态在农民工文化生活上表现得异常突出。
面对现状,三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文件的重要意义,在于对未来一个时期事关农民工文化工作全局的重要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明确了农民工文化工作的责任主体。常住地政府是农民工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这是农民工文化工作政府主导的最重要的体现。政府是责任主体,首先表现为要把农民工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农民工文化工作纳入当地文化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政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落实满足农民工基本文化需求所需要的人财物保障条件。其次,意味着政府主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农民工文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民工文化服务需要社会参与,需要企业共建,但这些都是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和平台上实现的。第三,农民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民工文化服务需要政府统筹和协调各部门的力量,建立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形成分工明确、统筹协调、优势互补、优质高效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方面农民工文化服务投入不足、保障不力,另一方面条块分割、重复建设,造成资源闲置或浪费的问题。明确责任主体,是改变对农民工文化工作重视不够、责任不清、体制不顺的重要举措。
明确了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发展思路。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发展思路是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思路体现了相辅相成的两方面意思:一是农民工文化工作不是另起炉灶的文化工作,农民工文化服务不是再制造出一个专门的文化服务体系。二是农民工文化服务实际上是一个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产品和内容、范围与方式的拓展。既然是拓展,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考虑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特殊需求、服务特点和保障程度。比如,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怎样体现面向农民工的服务,正在大力推进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怎样兼具“农民工网校”的功能,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培训、讲座怎样贴近农民工的需求,广场文化、社区活动怎样让农民工不仅仅只当看客而是成为参与者等等。把面向农民工的文化服务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使命,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也是确保农民工文化服务能够均等、普惠、持续进行的制度化设计与安排。
明确了农民工文化工作的着力重点。多项调研已经指出,由“80后”“90后”构成的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已经占据了农民工的半壁江山,用不了多久,所谓农民工主要就是这一群体。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农民工文化工作的着力重点。与父辈们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再把挣钱谋生当作“打工”的第一目标,走进城市、寻找机会、谋求发展、实现理想成为更多新生代农民工的向往,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更主动的文化融入愿望、更迫切的文化需求、更多样化的文化享有。这些特点一方面表现为他们文化参与的自觉、文化融入的主动,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他们文化要求的提高、文化需求的多样,传统的被动接受型的送书送报送电影送戏已经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面对新生代成为农民工主体的现实,未来的农民工文化工作要特别注意研究分析这一群体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要求,所谓让文化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桥梁,就是要让文化在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塑造、文明行为养成、文化素质提升、耐挫能力和融入能力锻造等方面发挥作用,农民工文化工作要以此为重点,探索出可操作、能实现、有成效的路径和方法。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 |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