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现代化大农业的强劲引擎,只有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黑龙江城镇化建设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功能欠缺、承载能力不强、辐射带动作用不大。我到各地调研时了解到,目前全省县级城关镇以外的小城镇有900多个,多数小城镇有城镇之名,而缺功能之实,没能发挥出发展经济、吸纳就业、活跃流通、改善生活的作用。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推进城镇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离开土地从事二、三产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加快黑龙江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发展进程,我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城镇化发展道路,不断增强小城镇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形成以小城镇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化大农业健康发展的新局面。黑龙江因此实施了城镇化建设试点工程,并纳入全省“十大工程”加以推进,通过三年来的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形成了垦区带动、林区带动、油区带动、矿区带动、口岸带动、交通水利带动、景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比较发达的乡村带动、县城和有实力的乡镇带动等多条路子,涌现出一大批好典型。特别是农垦的一百多个小城镇、五百多个管理区和森工的二十多个小城镇建设,以及全省十几个旅游名镇建设,进展速度快,建设标准高,为农村城镇化建设做出了示范,趟出了新路,正成为龙江大地上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一面面鲜艳的旗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黑龙江将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牵动,以产业园区为支撑,以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三棚一草”改造为重点,全力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继续探索垦区、林区、矿区、油区与地方合作共建的新途径,探索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区划,科学合理地规划公用设施的跨区布局与建设,做到统一规划、统筹立项、协调推进、共建共享,全面提高我省城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
生态化——现代化大农业的环境保障,只有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才能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黑龙江森林覆盖率达到45.2%,林地面积2007万公顷,约占全国11.5%,居全国首位。天然湿地556万公顷,约占全国天然湿地的15%,位居全国第一。草原433万公顷,是我国重点牧区省份之一。我到大小兴安岭林区调研时深刻体会到,以森林、草原、湿地为代表的生态资源,是黑龙江的特殊优势,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生态屏障。为把这些宝贵的生态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我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努力把黑龙江农业建设成为绿色农业、节约农业、循环农业、安全农业。黑龙江因此实施了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林区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筑牢了粮食丰产丰收的生态屏障。深入实施了平原半平原绿化工程,大搞农田防护林建设,实施荒山、荒沟、荒坡治理,三年累计植树造林137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47万亩,退耕还林138万亩,治理“三化”草原889万亩,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治理了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化肥施用量,大力推广有机肥料等生物措施,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6000多万亩,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万多个,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尽管黑龙江农业生态化建设成效明显,但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在植树造林、防治江河污染、水土流失治理、草原沙化治理、湿地保护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黑龙江将继续以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农业生态化建设力度,力争经过三到五年努力,把农业生态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让黑龙江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美,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
![]() |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