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国际交流>>最新成果

访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内忍·奇蒂教授:中印开启全面合作新时代 (2)

本报记者 褚国飞  2011年10月11日14: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 竞争对中印双方有利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刚才谈到了“亚洲国际传播”,能否向我们具体阐释一下?

  奇蒂: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亚洲国家的基本价值观。这来自于亚洲大陆伟大的宗教或哲学传统,其中最突出的当属佛教、基督教、儒教、道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索罗亚斯德教。主要包含三种价值观。

  第一种价值观是一整套的亚洲传统。例如,《西游记》反映了中印两种文化在深层价值观上是和谐共鸣的,两者确实共有一些基本价值观。

  第二种价值观主要移植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现代亚洲的精英们引入了这些价值观,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和现代化进程,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政治治理理念重新认识了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这促使了第三种混合价值观的产生。例如,印度的价值观结合了其古老的哲学、宗教和圣雄甘地的思想,中国也开始重新阐释儒家的价值观。圣雄甘地和孔子都以各自的方式,成为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我认为,新的亚洲国际传播应该充分吸收东西方的基本思想和社会理论。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思想传统可以为这一理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例如,和谐是印度教的核心思想,指的是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大可做到殊途同归。伊斯兰教中宣扬社会统一和谐,也包含了宗教和谐。事实上,儒教的和谐是一种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的方式。

  微观政治中的和谐可以从佛教和儒教的交往观念中找到根源。佛教是经验性和辩证推理的,强调接收者的觉悟,而不在意具体的传授过程或者刻意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

  从宏观方面来看,儒家社会伦理秩序的理论与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理论大体是一致的,都不是指强加给另一方的影响。另外从系统理论层面看,和谐是寻求系统的稳定性,这也和儒教的社会秩序理论相容。菲律宾学者Nora Quebral倡导,国家之间应开展长期交往,并不断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和谐也可以被视为交往双方平衡传统和现代、个人和本地区利益关系的能力,以及双方的“相互促进”。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提到了软实力理论,目前中印两国都在试图提高本国的软实力,那么在这个层面,两国是否也会展开竞争?

  奇蒂:如今,中国更加有意识地通过软实力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在中国,软实力已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号召,中国政府正在系统地发展软实力,其适用的形式也已拓展至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重要的是,中国正在努力打造和谐的国家形象,其中包括了其倡导的建立多极世界秩序、“双赢”的路径和儒家的价值体系。这种软实力会带动整个亚洲乃至世界发展,届时,公共外交工具将更加复杂,技术方面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另外,印度也正在创造本国“多样化”形象(如“超凡印度”,Incredible India)和民主。它也同样重视软实力的理念。自然地,人们会认为,软实力竞争是它们在全球竞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来看,这种竞争对中印双方有益,至少都能够激发本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然而,它们还须共享软实力空间。

  王缉思指出,中国政府一贯宣称,尽管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不同,但中国可以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即使没有共同利益,也可以从共同价值观出发开展交流。事实上,建立在两国深层文化价值观基础上的伦理软实力,可以成为中印之间特殊的软实力关系的依据。

【1】 【2】 【3】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