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与范曾先生之相识,并蒙其以多幅书画相赠,其间盖有一段颇为曲折的历史因缘,而这段因缘则要远溯到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我于1942年在当时北平的辅仁大学读中文系二年级的时候,有一位教我们《唐宋诗》课程的顾随教授,他有一位同在辅大任教的好友李霁野先生。李先生是外文系教授,曾译有《简·爱》等小说,但李先生同时也是一位诗人,既写新诗也写旧诗。不过,当时我与李先生并不相识。及至1948年冬天,我随外子工作调动,由大陆渡海去了台湾,当时顾先生与我仍有书信往来。顾先生来信告诉我说李霁野先生目前在台湾大学任教,嘱我抽暇去看望他,于是我于1949年的春天就去看望了李先生。
当时我已怀孕有四个月左右,而且已经接受了彰化女中的聘约,所以与李先生见面致候以后,并未在台北多做停留,就赶往彰化去教书了。放暑假后,我从彰化回到了外子所任职的海军左营军区。暑假中在高雄产下了长女言言,9月就仍返回彰化女中教书了。12月圣诞节前,外子由左营到彰化来探望我们,当时我住在彰化女中校长皇甫珪女士的官舍(因为彰化女中不允许有婴儿的母亲住入女教师的单人宿舍)。12月24日的晚上外子还曾与皇甫校长同下跳棋,而次日凌晨就有左营海军的几位人士,敲开了皇甫校长官舍的门进入我所居住的房间内,把外子带走了。我仓促中带了些婴儿用品,就追随着他们一同乘火车去了左营的军区。外子被押禁入军区后,我带着女儿在一位亲戚家暂时住了下来等候消息。但过了数日,打听不到任何消息,而为了工作和生计,我只好带着女儿仍然回到了彰化。当时在白色恐怖中,我不敢把外子因思想问题被捕的事告诉任何人,就貌如无事地仍然在彰化女中继续教书。谁想到次年(1950年)六月初,就又有一批人来到校长官舍,把皇甫校长与我及另一位在此同住的女教师张书琴一起逮捕进了彰化的警察局,进入警局后才知道,原来被捕的还有其他好几位老师。经过审询和写自白书等种种手续后,最后决定把我们一起押送到台北的宪兵司令部。听到此消息后,我立刻抱着吃奶的女儿去请见彰化警察局的局长,要求他把我们母女就地拘押,不要送到台北去。因为我在台北一个人也不认识,如果有任何事发生,我们母女连一个可以联络托付的人都没有,在彰化则至少我已经教了一年书,总有些同事或同学可以联络。结果这位局长审查考虑以后竟然大发恻隐之心,把我们母女提前释放了。但被释放后,我们母女就成了无家可归之人了。这一场灾难直到1952年外子被释出,1953年我在台北找到了教书的工作,才宣告结束。而当我回到台大,打听起李霁野先生的下落时,才知道他原来早见机先,在白色恐怖尚未大规模发动以前,就已经先回到大陆去了。而我与范曾先生之得以相识,则与我和李先生这一番患难离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当年在患难中,最怀念的当然是我的故乡和故乡的家人师友。不过当时的大陆既已经是竹幕深垂,台湾也已经是戒严封锁,当我在台湾大学教授《诗选》与《杜甫诗》等课程时,每当我讲到杜甫《秋兴八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的诗句,总会眼中涌满泪水,以为我在有生之年是再也无法回到我的故乡了。其后于1966年,我被台湾大学以交换计划指派去了美国的密歇根大学任教,又因哈佛大学远东系海陶玮教授的相邀于1967年来到了美国的康桥,那时虽然自幸摆脱了台湾戒严的约束,但大陆却已经发起了“文化大革命”,我也仍然不敢与大陆的亲友通信。在台湾时,因为地处亚热带,多年见不到秋天的红枫和冬天的白雪,而到了哈佛大学后,我所在的东亚系的办公室窗外,沿街就是一排美丽的枫树。所以当时我曾写有一首《鹧鸪天》小令:“寒入新霜夜夜华,艳添秋树作春花。眼前节物如相识,梦里乡关路正赊。从去国,倍思家。归耕何地植桑麻。廿年我已飘零惯,如此生涯未有涯。”不过,当时我在哈佛大学教的学生都是远东系的研究生,所以我完全可以用中文讲课。而我与海陶玮教授的合作研究也有不少切磋之乐。及至1968年暑假,我既已经将外子接来美国,海陶玮教授遂坚意要留我在哈佛继续任教。但我却坚意要返回台湾,理由是一则我要对台湾大学遵守交换两年后返校任教的约定,再则我也不能只顾把两个女儿带出来,把先生也接出来,却把八十几岁的老父一个人留在台湾。何况我当时担任着台大、淡江、辅仁三个大学的许多课程,我不能突然改变计划,给当初邀请我到这些大学任教的诸位老师们制造困难,辜负了他们当初邀请我去任教的一番美意,所以婉拒了海教授对我的诚挚挽留而返回了台湾。临行前我曾经写了3首题为《留别哈佛》的七言律诗,第一首诗写的就是因大陆正在“文革”而我无法还乡的哀感。诗是这样写的:
又到人间落叶时,飘飘行色我何之。
曰归枉自悲乡远,命驾真当泣路岐。
早是神州非故土,更留弱女向天涯。
浮生可叹浮家客,却羡浮槎有定期。
第三首写的则是我对海教授坚意挽留之意的感谢,和对我们合作研究时的切磋之乐的记述。诗是这样写的:
临分珍重主人心,酒美无多细细斟。
案上好书能忘晷,窗前嘉树任移阴。
吝情忽共伤留去,论学曾同辩古今。
试写长谣抒别意,云天东望海沉沉。
![]() |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