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

“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成果简介 (3)

  2011年10月17日14:33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第二十三章 民主精神的发展

  新中国的建立,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当家作主”的机会。

  民主是一种政体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先贤追求民主的精神,但认为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民主。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党创造了体现民主精神的民主集中制、“三三制”政权、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一套联系群众、开展自我批评的工作方法和作风。在新中国,党继续贯彻这些思想、作风和方法,努力使之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理解的民主和经历近现代历史特别是五四民主科学启蒙的曾经接受并宣传民主的知识分子有所区别。在后者的理解中,民主的精神不仅体现人们生存权利的平等,大众当家作主的感受,不仅是一种允许人讲话的“党内生活”方式、作风和方法,更体现于思想、言论自由和个性对真理的独立追求与持守。由于缺乏对此种区别的自省,使毛泽东刘少奇倡导党内民主的要求无法成为现实。而党内斗争的继续和对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认识发展进一步,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发生。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起点和动力,促进了执政党、知识分子和整个社会的思想活跃,有力推动了民主精神发展。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党中央提出并逐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二是党和政府推进了民主改革;三是思想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民主及相关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第二十四章 “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这从民族、国家和政党三个方面说明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中共正是立足于自身,从三大方面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尊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建国初期,在帝国主义封锁的极困难条件下,我党领导中国人民不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而且引导国人扫除恐美思想,抗美援朝,有力地捍卫了民族尊严。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我党顶住了苏联背信弃义所造成的巨大压力,正是依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创造出国家发展的奇迹。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即在建国三十二年多的时间里大体有二十几年,我们完全或基本上处于没有外援的状况,主要靠自力更生。没有外援也有好处,迫使我们奋发努力。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在这个期间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发射了人造卫星等等。”

  如果说上述的特点是基于没有外援即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对自力更生精神的执着,那么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党始终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可以看成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发展到了新阶段。

  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我党引导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基本点有三:(一)探索并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中华民族的奋斗方向和道路问题;(二)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三)“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国之路。

  第二十五章 开拓创新、走向世界

  党的目标是要在中国实现人类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不断探索、开拓,这决定了创新对于这个政党的重要性。翻检中国共产党的文献,“革命”、“进步”、“改革”、“创新”,一直是最为活跃、崇高、神圣的名词。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代哪一个政治组织或社会组织,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具有这样积极的主动的鲜明的创新意识。

  这种积极主动鲜明的创新意识首先集中体现在党的几代领导者的身上及其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从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提出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并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展开初步探索,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一套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理论,到江泽民、胡锦涛相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洋溢着活跃的创新精神,这正是新中国民族创新精神的集中表现和强大动力。它指导新中国人民为追求富强进步,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道路上不断前进。

  60年的实践证明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而中国共产党对创新认识的提高和创新理论体系的形成,则升华了当代中华民族的创新理性,成为当代创新精神的内核和强大动力,将引导和推动中国继续迅速发展前进。

  如果说欧洲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进入现代社会并开启了世界化、全球化的时代,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列强以军事侵略方式强行进入中国,造成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扭曲,那么,经过1978年以来30年的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以全新的姿态进入当今世界。和平崛起的中国在当今世界上声音日益响亮,中国人民在各个方面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日益密切,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愈来愈融入世界现代文明。当然,中国的开放还应继续扩大,中国人的观念还应当进一步解放,中国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世界事务,中国应当与各国一道,为克服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和平、发展等问题合作进取,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二十六章 中华民族的情怀:团结、统一、和谐

  团结统一,共同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民族情节。中国共产党本着同呼吸、共命运的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努力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关系出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从中华民族特有的“合”与“和”的关系出发,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厦。这一切的中心,是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三个方面着手,建设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理想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经过多年努力,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和巩固。这集中表现有四:(一)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当家作主(三)“加快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四)各民族血肉相连: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中共对台政策具有“一贯性和连续性”。 “50多年来,虽然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没有改变,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没有改变。”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求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心愿。因此,“结束祖国大陆同台湾分离的局面,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使命。”为此,中共“在促进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的问题上,有最大的诚意,也有最大的包容性”,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及其活动,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和合故能谐”。中共中央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归纳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定义既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做到了“天合”、“地合”、“人合”和“心合”,就能“止于至善”。

  《国民中华民族精神认同现状调查》内容简介

  本次调查采用社会调查通常使用的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共设计三种,分别为针对城镇居民、大学生和中学生的调查问卷。

  问卷的发放兼顾了不同地区,涉及北京、重庆、河北、山东、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湖南、江西、福建、新疆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南方省份也有北方省份,有汉族占大多数的省份,也有少数民族聚集区域。问卷的发放对象兼顾了男女、政治面貌、年龄、职业等不同因素,做到了比例基本均衡,或者符合国情。

  由于经费的限制,问卷的发放数量并不是很多,一共4500份。共收回4077份,回收率为90.6%,符合社会学社会调查问卷回收率的要求。在发放问卷的同时进行了访谈,采用组群访谈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访谈的样式分别采用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或者二者结合的方式进行,共访谈112人。

  问卷回收之后进行了建构数据库的工作,由于问卷内容并非完全一致,采取了对三种问卷分别建库的方式,均使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13.0建库,对数据进行整体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

  调查负责人李志英自2003年以来多次主持过关于大学生情况的调查,并指导学生进行了关于城镇居民信仰的相关调查,这些数据对于完成本次调研具有参考意义,在论证过程中充分重视了相关数据和调查所得。学术界和社会各类调查机构也发布过多种有关数据,调研报告撰写过程中也广泛利用社会各界的调研成果,从而使调查报告基础更雄厚,结论更具有可信性。

  从分析结果看,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并结合访谈情况进行研究,我们认为我国国民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了比较强烈的认同感,特别是对于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相当强烈的民族归属情感和自豪感,这与民族文化自信以及国家在最近三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关系。对于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所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例如国家集体利益至上、和谐友善、尊老爱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先义后利、助人为乐等方面,国民均表现了比较强烈的认同感,并且能够落实在行为上。

  如果区分不同人群的话,中老年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度更高,行为恪守上也更加自觉。青年人相比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培育。但是,青年人包括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弘扬,特别是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方面有更多的贡献。

  从问题的角度看,干部群体、白领和企业管理人员阶层显示了比较多的消极成分,例如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义利关系等方面,这些群体的认识水平和行动检验方面都低于平均水平。大学生中的毕业班、来自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和干部家庭的学生,以及外语、哲学社会科学等专业的学生群体表现了比较多的消极性。例如在“您为您是一个中国人而备感自豪吗?”、“如果给你一个再选择国籍的机会,你会怎样”等问题上他们均表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倾向。

  《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既是属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学术著作,有助于丰富与深化学术界的既有研究;同时,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它与《当代中国国民中华民族精神认同现状调查》相互补充,更有益于人们,尤其是相关领导部门,在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历史发展及其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自觉与决算。

  (课题组供稿)

【1】 【2】 【3】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