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

“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成果简介 (2)

  2011年10月17日14:33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第十六章 “爱国乃天下盛事大业”

  在近代,随着爱国救亡斗争的深化与西方思想观念的输入,以“君权至上”、“朕即国家”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国家观受到挑战、冲击,以“民本君末”、尊重民权、“民为国本”为基本内容的近代国家观、政治观开始出现。近代仁人志士对“朕即国家”的封建君权思想展开抨击,并用新的观念取代之,实现了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历史性转变。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戊戌维新运动,是它的起点。

  从康、梁维新派、孙中山革命派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爱国主义不断高涨。特别是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谱写了爱国主义辉煌的篇章。与此同时,爱国主义的内涵也愈趋丰富。尤其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和培育了催人奋进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精神,空前广泛地发动了广大民众,团结了革命队伍,推翻了“三座大山”的黑暗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深刻地改变了神州大地的面貌。

  第十七章 革命精神的光大

  “革命”一词,古已有之,但将革命作为一种思想观念,融入中华民族的心理,进而上升为全民族的精神,则始于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性革命话语开始在中国出现,中经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运动等的锤炼,至三四十年代,革命精神广为国人接受。“革命”的正义性、神圣性达到空前的高度。“革命”观念及其意识形态渗入社会民众层面,并影响社会民众的思想和心态。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工农革命”、 “人民革命”、“民主革命”,把革命精神推向新境界,并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中国人民形成的革命精神,其主要内涵包括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等等的精神。这些精神既是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又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发展。

  第十八章 科学精神的倡导

  近代随着欧风东渐,国人开始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并得以一窥其背后的精神意蕴。然而,真正理解科学精神,并将之入民族精神的血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科学在中国艰难的行进历程,经历了由“器”、“技”进而“学”,再进而宇宙观、价值观的跋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探赜索隐,叩问科学的真谛究竟是什么,科学的精神是什么。上世纪20-30年代,经过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科学与民主洗礼的国人,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已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黜伪”的理性态度,即不盲目听信的“存疑”精神。二是“崇真”、“崇实”,即一切从事实出发的求实精神。此种认识有助于增进国人破除迷信,坚持真理的自觉。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并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更是中华民族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与把握,提升到新的境界的集中反映。

  第十九章 民主精神的追求

  近代国人对于现代民主的孜孜追,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中国人初识西方民主、向往西方民主并开始介绍西方民主的阶段;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的民主思想并以追求资产阶级民主为主要目标的阶段;从“五四”前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人在资产阶级民主和新民主主义民主的理想上不断选择和探索、并沿着自己的选择孜孜以求,最后认同人民民主方向的阶段。近代中国追求民主的主要社会力量有四支:戊戌维新派及其后的立宪派、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及其后的早期国民党人、自由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

  近代国人设计出的三种民主制度方案,最引人注目,也最能体现中国人的民主精神:1、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制度;2、民盟的“中国型的民主”制度;3、共产党人的新民主主义民主制度。新民主主义理论民主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相结合的产物,是近代中国各种民主思想中最完善、最科学的民主思想。它勾画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美好民主蓝图,为中国社会的民主化指明了方向。伴随着中国人对民主的孜孜追求,民主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逐渐融会在了一起,民主精神逐渐深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内化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第五编 新中国:中国的崛起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第二十至二十六章。

  第二十章 新中国的建立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新中国60年,成就辉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社会繁荣,国家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国作为大国正在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变为现实。

  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党的十六大政治报明确提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并进一步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们不仅正迎来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而且正迎来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崭新时代。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汇聚

  英雄人物是时代的符号,时代精神的方向标。他们的模范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用英雄人物(包括传说中的英雄)的模范事迹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的工作方法。它符合唯物辩证法:精神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写了《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名文,并为革命烈士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新中国成立后,更有诗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党更将培育与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工作提高到了全新的阶段。新中国是需要英雄并产了众多英雄的伟大时代。从雷锋、焦裕禄到钱学森,从抗洪救灾到汶川地震救援,灿若群星的英雄模范人物,构成了我们时代的脊梁。他们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即社会主义精神,不仅转化成了国家建设巨大的物质力量,而且也深入人心,内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只需看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如何化成了中国人民的共识,并在心中永远充满着期盼,便不难理解这一点。任何时代都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那种消解英雄模范与宏大叙事的主张,是荒谬的。当下中国正进入了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继往开来,我们不能忘了培育与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十二章 接受科学精神的再洗礼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也为科学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但是,怎样发展科技、如何科学地组织科学研究、如何以科学精神观照科学研究,应当给予科学什么样的地位,对中华民族来说,虽然历经百年的追求,仍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1956年初中共中央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发出了 “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中央又制定了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宏伟规划,并迅速成立科研机构,调集精兵强将,组织具体落实。规划在1962年就基本上实现了,总共提前了5年时间。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成功,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核讹诈。从思想解放的角度看,1956年这次会议,既是“向科学进军”动员会,同时又是宣传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和倡导思想解放的重要会议。“这次思想解放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先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贯彻百家争鸣的科学政策,创造新的科学气氛的努力,是1956年的继续和发展”。但因未能解决深层次的认识问题,1957年便发生了“反右斗争”;1962年广州会议,周恩来重提正确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但好景依然不长,对知识分子“左”的偏见,随后又愈演愈烈,终至于发生文化大革命的浩劫。

  发展科学与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实质是坚持科学精神。1978年初,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拨乱反正。邓小平强提出两大主张,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精神得以重新确立;(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得以大发展。尤其是他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见解,有力地促进了全民日渐形成尊重科学、重视教育的风气。科学精神的核心--实事求是作为思想路线载入中共党章,黜伪崇真的时代话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从此,中国民族大步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大道。

【1】 【2】 【3】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