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高校要为创新社会管理贡献智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进入了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更加明确地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十分丰富,任务繁多。当前,社会管理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是利益协调是当前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社会领域目前主要问题是收入差距偏大。这种差距的症结之一在于城乡二元体制,特别是农民的财产权尚未理清。二是部分社会成员非组织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以单位为主的管理方式或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都难以奏效。三是部分社会组织缺乏管理职能。部分新兴社会组织的经济活动职能明显,但社会管理职能弱化甚至缺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提出新思路、新对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要认识到,当前中国在社会建设领域创新不足,如:理念相对滞后、体制机制比较僵化、管理方法陈旧等。这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障碍。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审视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加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大课题。高校应积极发挥科研优势,与地方联手共同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贡献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翟振武:加快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的步伐
我国正经历着一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今后城市化率将达到75%左右。中国未来人口峰值会达到15亿人左右,那么就意味着今后11亿以上的人要居住在城市。在未来20年内,流动人口大军还会继续增加,占到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目标,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重大社会问题。
规模庞大、增长迅速的流动人口群体,在现实中面临很多困境与问题。
在就业和经济上,流动人口失业时间较长,收入水平较低。从就业稳定性上看,流动人口在一个行业的平均工作时间仅3年多,虽然与季节工相比时间较长,但与城市居民相比,要短得多。此外,流动人口的生活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几乎一半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住时间不超过3年。
流动人口缺乏保障。流动人口劳动时间长,平均每周工作60.4小时。75.2%的流动人口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其中制造业52.1小时,批发零售业68.9小时,社会服务业58.6小时。流动人口的就医需求难以被城市医疗保障体系覆盖。流动子女跟随父母不断流动,得不到连续和稳定的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更存在障碍。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并不是真正的城市化,而是“注水城市化”、“半城市化”。统计上,将在城市居住了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按照城市人口进行统计,而实际城市化水平并没有那么高。在某种意义上,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同义语。如果不能实现真正的城市化,就不能真正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把农民变成市民是发展的方向,是推动真正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把农民转变为市民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要落实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上。
![]() | ![]() |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