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鄒詩鵬:馬克思學說對現代社會科學的積極建構【3】

鄒詩鵬2018年07月30日08:21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鄒詩鵬:馬克思學說對現代社會科學的積極建構

  

  唯物史觀構成現代社會科學的基石,但唯物史觀對於現代社會科學的奠基,應當置於一個長時段的歷史視域。依馬克思當年的判斷:“在極為廣闊的領域內資產階級社會還在走上坡路。”基於唯物史觀展開的現代社會科學建構,同樣來日方長。列寧曾將唯物史觀看成是現代帝國主義時代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科學的社會學”。不過,唯物史觀同樣應當成為理解和批判全球資本主義的方法,並由此展開與當代社會科學的批判性對話。

  現代理論空間一直在呈現這一場艱難對話,但西方現代社會科學顯然並未完全領會並接受唯物史觀。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看上去經歷了從“國家學”或利己主義的市民社會范式到現代性社會自覺的范式的轉變。社會哲學、社會學的形成以及社會理論的建構是標志性事件,這本身就是唯物史觀的學科成果。經濟學的現代轉變也自覺吸納了社會學及社會理論。約翰·穆勒將古典政治經濟學與社會哲學融為一體,形成了折中主義經濟學,正是通過吸納社會學資源,斯密與李嘉圖的客觀價值論逐漸為查文斯、門格爾及瓦爾拉斯等的客觀的邊際效用價值論所取代,而凱裡的再生產理論則取代了古典經濟學的生產理論,並構成其《社會科學原理》的主要思想,馬歇爾則超越勞動價值論與邊際效用理論,復興政治經濟學傳統,將國家學與市民社會兩大古典經濟學傳統熔為一爐,創立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在這些努力中,實証主義獲得了全面的振興,並成就了現代西方社會科學的主流。

  經濟學作為現代社會科學的顯學,其現代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唯物史觀。但西方經濟學的現代轉變,實是在延續市場邏輯及其“需要的體系”,並且,欲望化的消費主義,看上去越來越有理由撇開所謂生產過剩的基本事實,事實上倒過來成為現代經濟學的“內在環節”,就連第二國際等馬克思主義傳統,也不得不遷就此類經濟學的沖擊。但是,這些趨向顯現出這樣一些理論事實:其一,其中的很多人誤解了唯物史觀,事實上直接把唯物史觀看成了馬克思恩格斯本人所反對的經濟決定論﹔其二,一些努力依然延續了對資產階級社會的辯護,在歷史高度上無法企及唯物史觀。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企圖開放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的努力,很多正是源於唯物史觀的靈感,韋伯、凱恩斯、熊彼特、科斯、吉登斯即是如此,至於西方馬克思主義傳統就更是如此。西方經濟學將唯物史觀局限為經濟決定論並因此將《資本論》及其剩余價值學說固化為生產理論的做法,又表明其與唯物史觀及其剩余價值理論的巨大差距。事實上,在現代經濟學拒斥唯物史觀及其剩余價值學說的地方,正是現代經濟學誤讀唯物史觀及其剩余價值學說並因此呈現自身缺陷的地方。我們知道,古典經濟學的基本理據,即市民社會即物質生活方式的生產(物質生產),黑格爾顯然看到了這一點,但他使之服從於國家。唯物史觀的卓越貢獻在於,將物質生產作為歷史生產的首要的和存在論性質的邏輯,並使之脫離特殊階級,即市民等級也即資產階級社會的支配,進而提升為人類社會的生產與再生產。在此,“人類社會的生產與再生產”,乃現代社會科學的基礎與目標。相應的,《資本論》及其剩余價值學說並非是基於生產邏輯對消費邏輯的拒斥,而是二者之支配與反映(反作用)關系的揭示。現代西方經濟學不斷延續了古典自由主義的市場放任,其用消費邏輯掩蓋生產邏輯,其從屬的主體依然還是市民社會或非社會的國家。就此而言,經歷了現代轉變的西方經濟學,甚至在當今全球資本主義時代對日益加劇的生產過剩及其金融危機現象進行艱難而又乏味的辯護的當代西方經濟學,依然還在延續庸俗經濟學的路數。

  (作者:鄒詩鵬,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暨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教授)

(責編:孫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