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鄒詩鵬:馬克思學說對現代社會科學的積極建構【2】

鄒詩鵬2018年07月30日08:21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鄒詩鵬:馬克思學說對現代社會科學的積極建構

  

  通過對上述古典或近代的諸社會科學的批判與超越,馬克思形成了唯物史觀。在那裡,唯物史觀原則地確定為社會存在和意識的支配與反映關系。“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則表達為一個由自然、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多重要素及其決定及反映關系的社會發展動力結構。其中,生產力是作為人類歷史的根本動力,在生產力之上形成社會生產關系,二者統一於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決定並且解釋相應的社會形態及其變化,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構成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及其決定的政治上層建筑的統一,即社會形態,社會形態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是政治上層建筑(國家機器)與由其決定的觀念上層建筑(政治意識形態)的統一體,除觀念上層建筑外,社會意識形態還包含既由觀念上層建筑所制約,但又不能簡單與之等同的一般社會意識形態及其社會意識。與從生產力經自然、經濟、社會、政治以及文化若干要素的層層遞進的決定作用相對應,從社會意識經過若干環節直到生產力,同樣構成層層逆推的反映或反作用關系。歷史唯物主義揭示的實是日益復雜的現代性諸因素的結構,因而本身就是總體的現代社會科學。

  貫穿歷史唯物主義結構的主線,即政治與政治經濟學批判。不過,這裡的政治批判,不只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批判”,而是對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歷史的和實踐的批判,是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體現出來的人從政治社會的解放。憑借政治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唯物史觀既與古典政治經濟學,也與空想社會主義以及黑格爾的觀念論區分開來。在那裡,對物的關系的批判要求轉化為對人的社會關系的批判,拜物教批判同資本主義制度批判關聯在一起,社會存在作為“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亦即“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成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性概念,由此揭示社會權力何以必然構成與社會實在的緊張與矛盾關系,諸社會關系何以通過內在的矛盾沖突導致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解體,階級解放何以經政治解放與社會解放從而達到人類解放,進而構成“現實的人及其發展的科學”。唯物史觀必然要定位於批判性的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理論,這些理論正是現代社會科學的基礎。通過唯物史觀及其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將社會科學整體性地帶入現代性社會,帶入現代性社會主動或被迫卷入的資本主義社會。而且,在古典政治經濟學、國家學、歷史哲學甚至於實証主義,都直接成為確証社會科學的西方性時,正是通過揭示近代社會科學的資產階級,同時也是本質的西方性,通過超越西式民族國家並面向人類社會的積極建構,唯物史觀得以建構人類性的社會科學范式,進而向非西方世界全面開放,並在成就非西方的民族及國家的獨立解放及其社會主義事業中,在開放性的全球視域中,建構非西方的現代社會科學。

(責編:孫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