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黃漢權2018年05月10日08:58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並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所在。在這一過程中,要系統全局考慮,堅持問題導向,優化向實體經濟集聚組合、協同發力的要素配置,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效率,切實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所在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5%,創造了大國經濟體連續保持30多年高增長的奇跡,成績世界公認。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這個轉變,需要闖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三關”。如果這“三關”跨過去了,我國經濟就會邁向新台階、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反之則會面臨較大挑戰。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三關”的迫切要求。現代化經濟體系涉及經濟社會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是由多個子體系相互聯系構成的有機整體。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點。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產業體系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與以往不同,黨的十九大報告打破了傳統以一二三產業劃分產業體系的做法,從實體經濟和要素投入關系的角度賦予產業體系新的內涵,把產業體系從以往的三產領域,拓展到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個協同”。這是我們黨根據時代變化對我國產業體系做出的新論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從理論上看,這一論述體現了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核心思想。根據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生產函數模型,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資本、勞動和技術,其中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專業化的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及其配置直接影響創新效率。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產業體系的新論述,強調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提高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現代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要增強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人力資源是經濟增長的第一資源,要優化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這些觀點與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思想是一致的。

從實踐看,這個論述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區分開來,強調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本等高端要素要重點投入到實體經濟上,同時要求注重要素優化配置以達到有效組合和協同發力,共同推動經濟增長。這是對近年來我國經濟“脫實向虛”、實體經濟與金融和房地產發展失衡、科技和經濟兩張皮等突出問題的回應,體現了堅持問題導向,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論述背后的“四個協同”存在嚴謹的邏輯關系: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根基,科技創新是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現代金融是經濟的血液,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隻有把科技、人才、資金等要素組合起來投入到實體經濟當中去,才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責編:孫爽、任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