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3】

黃漢權2018年05月10日08:58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優化向實體經濟集聚發力的要素配置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資源。這是我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下一步,要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堅持問題導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推動科技、人才、資金等要素向實體經濟匯聚,形成振興實體經濟的強大動力。

一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夯實現代產業體系的根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予實體經濟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營造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增強實體經濟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增加實體經濟對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著力提高實體經濟供給體系質量,著力推動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二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強化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動科技創新,使科技創新成為現代產業體系的驅動力。瞄准國際科技前沿,聚焦國家發展重大需求,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系統打造我國戰略科技力量,在重大創新領域建設體現國家意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戰略科技創新基地,在能源、生命、粒子物理等領域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面向經濟主戰場,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建設一批引領企業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大力推動“雙創”升級,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和虛擬創新社區,支持廣大中小型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孵化培育“專精特新”的創新型企業。

三要引導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堅持問題導向,把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作為深化金融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回歸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本源特別是發揮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應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創新金融服務業態和方式,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符合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信貸產品、保險產品,拓寬創新企業融資渠道,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滿足具有“輕資產”特征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融資需求,促進科技與金融協同發展。加快發展普惠金融,加大對小微企業、大學生創業就業等的金融支持。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對企業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項目提供綠色信貸,支持綠色發展。

四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筑牢人力資源對實體經濟的支撐。無論是發展實體經濟,還是加大科技創新和發展現代金融,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要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大力開發與現代產業體系相適應的人力資源。一是聚焦“高精尖缺”領域,選拔和培養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和掌握交叉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二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全球引進高層次人才。三是注重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積極培育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思維的優秀企業家。四是緊貼高質量發展需求,大量培養掌握精密制造技術的工程師和工匠人才。

五要加快構建促進四個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設創新驅動、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關鍵要通過制度設計和政策創新,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和審慎包容的創新生態,推動實體經濟與三大要素良性互動、協同發展,共同支撐現代產業體系的大廈。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更好服務企業,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二是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大幅放寬市場准入限制,切實打破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為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三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通過競爭倒逼國有企業提高經營效率。四是完善產權保護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大侵權懲罰力度,加大侵權者違規成本。五是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實現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動,推動要素向實體經濟匯聚,向優質產能、優秀企業流動。

(責編:孫爽、任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