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2】

黃漢權2018年05月10日08:58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四個不協同”制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受多種因素影響和制約,我國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才資源之間仍然存在諸多不協調現象,特別是實體經濟發展得不到有效的要素支撐,缺資金、缺人才、缺科技“三缺”問題突出,陷入成本高企、結構失衡、轉型困難等困境。

一是科技創新對實體經濟支撐能力不足。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步伐加快,不僅逐步縮小了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推動了我國產業不斷升級。但必須看到,我國科技發展仍然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資源分配不合理、科技創新激勵機制不足、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聯系不夠緊密、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

二是現代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脫節。金融和實體經濟是共生共榮關系,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但是,近年來我國金融發展出現與實體經濟脫軌現象。一方面,社會中的大量流動性資金在金融系統內空轉或流向房地產,導致金融、房地產業快速膨脹和過度投機行為,造成金融、房地產“虛假繁榮”﹔另一方面,受回報收益率低、資產抵押困難等因素的影響,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需要的資金得不到金融部門的有效支持,致使實體經濟發展困難。

三是人力資源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發揮不夠。中國的勞動者總體素質較高而且能吃苦,這已被世界所公認。但是,隨著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專業人才隊伍大而不強、缺乏世界級科技大師和“高精尖”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同生產脫節等問題逐步凸顯,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面臨人才瓶頸制約。

四是金融、人才與科技創新協調性不強。當前,我國存在的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金融與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失衡的“三大失衡”,與實體經濟領域低端產能過剩和虛擬經濟領域流動性過剩有較大關系。由於產能過剩,實體經濟回報率低,資本不願進入,隻能在金融、房地產領域亂竄。科技創新可以有效破解這些問題,一方面科技創新可以改造提升傳統產能,提高中高端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解決中低端產能過剩和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問題﹔另一方面科技創新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可以減少金融領域流動性過剩問題。但是,由於金融、人才與科技創新三者之間發展不協調、傳導機制不暢,科技創新得不到金融和人才的有力支持。有分析表明,優秀人才大量流向金融行業,真正進入實體經濟部門搞科技創新的比例很低。

可見,目前我國無論在實體經濟和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的協調性方面,還是在三大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方面,都還沒有形成有效組合、協同合力的發展格局。

(責編:孫爽、任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