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研究中國現實問題中煥發生機【2】

王海鋒2018年04月26日09:1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研究中國現實問題中煥發生機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蘊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意味著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全球范圍內深入研究新時代人類文明發展道路和各國的自主選擇機制,研究全球治理變局及其演進趨勢,大力推進全球善治,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所蘊含的哲學思想的揭示,則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為指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郭湛認為,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思考社會認識和國家治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大課題。在這樣的歷史節點上,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聚焦的中心問題是“兩大共同體,一個發展觀”。兩大共同體,即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兩大共同體的發展互為條件,相互促進。共同體靠社會公共性維系,科學認識和構建共同體的公共性,關系到共同體的命運和前途。客觀地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理念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理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一種共同體的共同發展觀,即共同體主義發展觀或公共主義發展觀。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曉明認為,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雖然剛剛被提出來,但是哲學的任務是把握它的基本性質。具體言之,作為新型世界秩序和國際關系的建設性方案,“中國方案”包含著諸多的內容,如“新型大國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方案”以超越現代性及其邏輯為前提,是以新文明類型的客觀前景為基礎定向。這個新的文明類型的定向一方面是由於中國道路,另一方面是由於中國深厚的和平主義傳統。不僅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已經佔有了現代文明成果,而且現代化進程的中國道路採取社會主義的基礎定向、現代化進程的中國道路復活並重建和平主義的偉大傳統,從而開展出了真實的世界歷史意義。浙江大學講座教授王永昌表示,中國成功走出的現代化建設道路以及未來更加洶涌澎湃的現代化事業,將雄辯地証明人類的現代文明之路是多樣的。我們已經並將繼續向世人展示出全面協調、整體融合發展的優勢,這將是開創人類文明發展新道路、新境界、新方位的劃時代壯舉,當代中國正創造著復合型的文明形態。圍繞“當代全球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議題,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丁立群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和全球化理論的一個創造性發展﹔是對當代全球化的明確定位,即由經濟全球化到總體性全球化,其意味著當代全球化已經由初期的消極性邏輯進入積極的建設性邏輯﹔使當代全球化的普遍新理念由西方的“普世價值”轉變為人類的“共同價值”﹔使當代全球化由以生存價值為關聯基礎到生存價值與發展價值的統一。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徐夢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有其充分必要條件:一是人類的整體利益或安全面臨重大的挑戰和威脅﹔二是共同的利益和價值目標的形成﹔三是共同的行為規范與行為准則的建立﹔四是眾望所歸、積極主動的提倡者、推動者、主導者。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時代化的重要理論成果。它標志著,一種基於中國道路的“中國方案”正在形成,一種基於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的理論創新正在展開。偉大實踐昭示著我們,不能辜負這個時代,時代為我們提供了理論創造的強大動力、學術繁榮的廣闊空間,在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大有可為。

  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中的國家治理

  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改變世界”,最終是為了建設更美好的人類世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表明我們正在踐行並張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實性品格,正在以哲學方式回應我國社會發展實踐中的重大問題。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德順指出,從依法治國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再到全面依法治國,這都是中國共產黨黨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沒有的。但是,到底什麼是法治?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需要我們下功夫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應該立足於三個思想理論資源,這就是中國傳統法學思想、西方法學思想、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三個方面。最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一是要在基礎理論的層面上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法治理論體系。二是要避免那種對法律和法治持有宗派主義情結和工具主義的方式。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豐子義認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實際上蘊含著深刻的人學內涵,從其治理的目的和目標來看就是突出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其主要任務就在於激發活力,發揮社會各種力量在國家治理、社會治理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發展社會服務、提高惠民的社會服務水平、創新社會綜合治理、促進社會和諧、強化國家公共安全管理、促進人民群眾生活的安全等,這些都是圍繞人的生存和發展來展開,是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的,離開了這樣一個宗旨,治理就失去了它的起碼意義。具體應從這幾個方面著手:治理理念﹔多元治理主體作用發揮﹔使人民群眾真正成為治理主體。

  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王南湜認為,討論新時代社會認識和國家治理問題,需要思考這樣兩個關鍵問題。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改變世界的哲學,認識這個社會就是為了有效地治理有效地改變這個社會,認識治理就是認識中國的社會。另一方面,現在中國面臨著一個偉大的轉變時刻,迫切需要重新認識中國社會,要認識中國社會就必須對諸如資本主義起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等問題作出新的理解。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林劍認為,理解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明確國家是一個政治概念,因此治理也是一個政治概念﹔對現代化的定義應該越過自由主義的話語體系,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應該貫徹科學性與真理性相統一、相平衡的觀念﹔應將人民群眾視作國家治理的主體﹔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現代化永遠在路上。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唐正東認為,在新時代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治理問題,應該在哲學的維度上進行。這需要我們在理論資源上推進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尤其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在當下實踐語境當中展開的理論視域問題進行思考。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唯物辯証法展開的探尋和應用、客觀矛盾運動規律的自覺意識,對我們今天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條件下自覺探索和追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都具有重要的哲學方法論的啟迪。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向東提出,從哲學的視域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就,觀念的變革、制度的創新、主體性的迸發,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則意味著一種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文化傳統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漸進改進、內生演化的新文明形態成為可能。陝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袁祖社提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始終堅持實踐唯物主義之公共價值與普遍正義立場,始終基於全體民眾“美好生活”之最大福祉與期望,秉持“現代性”反思視野中“實踐生存論智慧”的邏輯,創造性地開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中有關國家和社會治理實踐的獨特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為依然處於“現代性困境”和迷茫中的后發現代化國家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鑒的兼具智識論、行動方略論意義的啟示。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哲學因其始終如一地將心系現實問題作為自身安身立命之本,因而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佔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及其所蘊含的哲學理念,需要我們進一步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層面加以闡釋和發展,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將在這一過程中再次獲得生機活力,彰顯其理論的生命力。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