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荊學民: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理論的基礎、軸心與邊界【3】

2015年04月13日16:1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荊學民: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理論的基礎、軸心與邊界

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理論的軸心

所謂軸心,是指勾連事物構成要素並貫穿於事物整個發展過程的主線。對於中國特色政治傳播來說,這個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政治宣傳實踐。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政治宣傳同時也是國家和政府的宣傳。就此而言,研究、構建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的核心任務和使命,就是改善政治宣傳的機制、提高政治宣傳的質量、提升政治宣傳的品質,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復興所創造的偉大政治文明,對內傳輸給普通百姓,對外傳向全世界。

在這裡,要解決兩個重要的理論認識問題。

一是政治傳播與政治宣傳的關系問題。政治傳播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政治傳播,是人類“古而有之”的政治活動,自從有了人類的政治生活實踐,就有了人類的政治傳播活動。它是人類政治過程不可或缺的一種運行機制。可以說,政治因為傳播才成為政治,人類的政治過程就是政治傳播的過程。而狹義的政治傳播,是人類傳播媒介獨立於人際傳播並充分發展之后,以政治競選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依賴媒介的專業化政治操作”過程。顯然,廣義的政治傳播包括了政治宣傳,或可理解為政治宣傳是廣義的政治傳播的一種基本形態或者主要形態與歷史形態。在相對狹義的理論區間中,政治傳播是相對於政治宣傳而存在的。政治宣傳往往被看作是主觀的意志推行和思想灌輸過程,而政治傳播則往往被看作是客觀的政治信息傳播過程。前者意在強調“主觀推行”,后者意在強調“客觀傳播”,此維度上的政治傳播內涵無法涵蓋政治宣傳。由此可見,廣義與狹義的政治傳播觀內在地規定了政治傳播與政治宣傳的關系,而這對“構建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理論”的論域具有特殊的意義。從這一視角看,中國政治體制、機制和生態必然有區別於時下學術研究中流行的西方競選性政治的特殊性,而中國的媒體媒介的性質、地位、機制、作用等與西方國家也必然有本質的區別,因而基於西方狹義政治傳播觀的視角解釋中國政治過程是幾乎不可能的。為此,對政治傳播的理解和研究,應從廣義的視角展開。

二是如何正確認識政治宣傳的問題。這個問題與第一個問題有著內在的關聯。從“宣傳”概念的演化歷史看,“宣傳”的內涵與外延經歷了“虛幻的宗教傳播”、“虛假的意識形態教化”、“刻意的鼓動操縱”等復雜的演進過程,即便到了今天仍然殘留了不少被“妖魔化”的歷史外延,對其持貶義的歷史“名聲”依然存在。但我們逐一剝去纏裹在“宣傳”概念身上的歷史外延后,其本質上只是一種信息傳播的渠道、方式和形態而已。那麼如何理解由宣傳演化而來的政治宣傳呢?正確認識政治宣傳的關鍵在於:把宣傳的理念、理論與有關宣傳的實踐相對區別開來。作為中國共產黨政治傳播的一種基本形態,政治宣傳在中國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長期的傳統。政治宣傳始終擔負、履行著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對國家的精神意志引領功能。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程中,以中國共產黨為主體的政治宣傳活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隨著黨和國家發展戰略的不斷轉變,政治宣傳自身也在與時俱進不斷革新。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已經進入嶄新的歷史時期,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型政治戰略,在這一時代使命中,中央強調政治宣傳要努力以“思想認識新飛躍”打開新局面,這實際上指明了構建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理論的基本方向和著力點。為此,我們有理由進一步鞏固政治宣傳的地位,提高政治宣傳的質量,注重政治宣傳的效果。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