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1-2012)》(英文版)
《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1-2012)》,英文版名稱為Chines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the Environment Special Volume: Annual Review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China (2011-12),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與荷蘭博睿學術出版社(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於2013年8月合作出版。作者、譯者均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齊曄。
該報告旨在回顧、總結和系統評價“十一五”節能和減緩CO2排放的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分析“十二五”面臨的形勢和挑戰,對我國的“十二五”節能和減緩CO2排放的目標、對策和措施進行分析與評價,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以期與社會各界共同探討“十二五”期間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途徑和對策,為走出中國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建言獻策。
該報告對“低碳發展”進行了界定,所謂低碳發展是在嚴格控制碳排放、積極促進碳吸收的同時,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健康和可持續的發展。在這個意義上,“十一五”期間中國低碳發展的成就非凡、政策有效﹔但是,政策間協調性和資源效率的提高仍有較大空間,“十二五”期間中國低碳發展面臨的挑戰巨大,所定目標能否完成具有不確定性。同時,該報告從多個視角理解中國的低碳發展。首先,從總量、技術和結構三個方面總結概括了“十一五”期間中國低碳發展的績效﹔其次,從政策、制度和資金三個因素分析了中國低碳發展的支撐條件﹔再次,從地方政府、企業和公眾的視角探討了不同角色的低碳行動及其對政策的響應﹔最后,專辟一個分報告展望“十二五”期間中國低碳發展將要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4.《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1)》(英文版)
《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1)》,英文版名稱為Chines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the Environment,Volume 1,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與荷蘭博睿學術出版社(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於2013年3月合作出版,該書原作者、譯者均為楊東平及其學術團隊,楊東平為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
該書對於目前我國環境的狀況提出了諸多問題,分析了面對污染,公眾、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提出了政府、公民與企業在預防和治理污染問題上的互動。並指出環境生態保護,須有政府、企業和公民的合作與制衡,甚至是須有國與國之間的合作,有國家及國際組織、企業(包括跨國公司)和世界公民社會的合作與制衡,才有希望搞好。
該書還提出了超越政治的“環境政治”概念,並進行了解讀。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面對環境難題的政治。環境問題存在一種“悖論”——“全球變暖帶來的危險盡管看起來很可怕,但它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不是有形的、直接的、可見的,因此許多人會袖手旁觀,不會對它們有任何實際的舉動。然而,坐等它們變得有形,變得嚴重,那時再去臨時抱佛腳,定然是太遲了”。這種難題出現的原因,在於現今人類社會既有的利益格局——擁有權力、掌控資源的人們,不肯讓出哪怕是些小利益﹔而人們又習慣了舊有的思維方式,習慣了通過相互為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第二,環境政治——以“以人為本”、“和諧”、“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理念的政治。我們需要這種全新的種政治理念,在此理念下能夠統籌協調各種不同利益、各項發展戰略、規劃、行動計劃等。第三,中國:轉向“以人為本”、“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以人為本”,就要以民生為首要之務。“和諧”,包括對國內而言的“和諧社會”,對世界而言的“和諧世界”,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須改變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修復生態。第四,解決環境問題,要突破改革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系統性思考,協調平衡不同利益,統籌規劃全局,才能妥善解決環境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等一系列連鎖問題。
15.《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1)》(英文版)
《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1)》,英文版名稱為Chines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Volume 1,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與荷蘭博睿學術出版社(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於2013年1月合作出版,該書主編、譯者均為楊東平,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
該書圍繞《教育規劃綱要》的制定和貫徹落實,闡明了我國教育改革正在進入一個活躍期,2010年作為中國教育發展改革歷程的籌劃布局之年,各項國家政策和文件密集出台,地方的教育改革和制度創新的案例日漸增多,各地紛紛制定本省的教育規劃,申請國家的教改試點項目,地方教育制度創新呈活躍之勢,同時,也預示著處於大變革前夕的中國教育改革正待破局。
該書主要內容如下:第一,舉行全國教育大會,頒布《教育規劃綱要》。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是新世紀之后我國召開的首次全國性教育大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正式頒布,這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第二,國家教育政策的調整改善。按照促進教育科學發展的理念,國家的教育政策繼續朝著促進教育公平、擴大教育公共服務,提供教育質量、改善教育品質的方向調整,出台了一些新的重要政策。第三,地方教育制度創新漸趨活躍。圍繞國家和地方《教育規劃綱要》的制定,各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自主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顯示了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並為整體性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實踐經驗和案例。第四,教育熱點問題繼續發酵。2010年,教育領域一些長期存在的老大難問題繼續“發酵”,並出現了一些始料未及的新問題,顯示教育生態的惡化,以及解決教育問題的復雜性和緊迫性。第五,問題和討論:步入深水區的教育改革。在改革開放30年后,中國社會發展正處於一個新的歷史起點,特別需要認清形勢和大局,為未來教育發展正確定位。在《教育規劃綱要》公布之后,未來教育改革發展的任務、目標都已確定,需要的是真正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規定的改革任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