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和堅實基礎。當前中國創新區域體系中,一些傳統的以產業集群為載體的區域創新體系與現代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呈現出主導產業多樣性、縣域邊界性明顯等新的特征。同時, 地方政府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處於關鍵地位, FDI充當了重要的技術擴散源。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這些問題成為阻礙區域創新和企業創新的掣肘。正確認識這些問題,有助於通過制度創新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適配性政策支持。
【關鍵詞】區域創新體系 創新型國家 產業集群 地方政府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從國家層面來講,區域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充滿活力的區域創新體系,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和堅實基礎。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地方經濟和產業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主導產業明確、主體互動頻繁、創新環境優越的區域創新體系不斷涌現,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融合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一些傳統的以產業集群為載體的區域創新體系與現代信息技術高度融合,迸發出新的活力,獲得了跳躍式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針對目前中國區域創新體系的現狀與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是構建信息化、數字化時代新型區域創新體系的必要前提。
中國區域創新體系的發展現狀
產業集群成為區域創新體系的主要載體。實踐証明,集群是知識擴散和技術轉移的加速器。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圈三大經濟增長極已經形成。這種極化的本質是地區創新能力在區域分布上的不均勻,而區域創新能力分布不均主要體現在集群創新能力的差異上。浙江、廣東、江蘇、福建、山東是產業集群較為集中的省份,科技部設立的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大約有70%分布於這些沿海省份。例如,浙江90%以上的縣、市、區都培育和發展了產業集群,形成了星羅棋布的塊狀經濟和“一鎮一品,一縣一業”的工業格局。目前,年銷售10億以上的塊狀經濟已經有300多個,以制造業為主的塊狀經濟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50%以上。紹興的輕紡、海寧的皮革、嵊州的領帶、永康的五金、溫州的皮鞋、樂清的低壓電器、桐廬的制筆、諸暨的襪業等佔據國內乃至國際市場較大份額,這些產業集群成為支撐區域創新體系的主要載體。不過,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傳統制造業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模仿有余而自主創新動能不足,集群有陷入惡性競爭和“技術鎖定”的風險。全國有代表性的產業集群如表1所示。
政府主導的各類產業園區成為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科技園區是20世紀世界經濟與科技發展的創舉。自1988年我國在北京中關村建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以來的20多年時間裡,國家多次批准建立國家高新區,截至2014年1月,國家高新區的數量已經達到114家,在全國形成了合理布局。同樣始於1988年的科技部火炬計劃,主要以國家高新區為依托,批設特色產業基地。由於國家在資源配置、項目立項、重點高新企業認定等方面對特色產業基地的優先支持,這些產業基地增強了對優勢企業的聚集能力和吸附能力,提升了產業的集群創新能力。
從統計數據來看,2012年,105家國家高新區內企業營業總收入達到16.6萬億元,生產總值為52222億元,佔全國GDP的10%,而平均萬元GDP能耗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2004∼2012年,國家高新區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3.9%,比同期全國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高出約8.3個百分點(如圖1所示)①﹔同時,高新區工業增加值對全國工業增加值的貢獻度從8.5%上升到14.9%(如圖2所示)。可以說,高新區已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012年,105家國家高新區企業研究與開發(R&D)經費支出達2749.1億元,佔全國企業R&D支出的35.6%﹔高新區全部研發投入佔其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26%,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7倍。2012年國家高新區獲得授權發明專利4.25萬件,佔全國的19.6%,每萬名從業人員擁有發明專利107.5件,是全國平均水平(11.4件)的9.4倍。國家高新區已成為引領我國產業創新和區域創新的重要策源地。20多年的實踐已經証明,建設國家高新區是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與區域創新體系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我國實現科技產業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科技與經濟相互融合的有效手段。
一些跨省域、跨縣域的區域創新體系和制度安排已經出現。從全國來看,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個地區已經成為我國最有活力的三個經濟增長極,這三大區域是我國自主創新的“高地”,也是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更為積極的區域,一些跨行政區域的制度安排最先從這些地區開始出現。2003年,江、浙、滬三地簽定《關於滬蘇浙共同推進長三角創新體系建設協議書》,建立了由兩省一市主管領導組成的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在跨區域協調的制度創新層面,長三角在全國率先邁出了按照經濟聯系構建區域創新體系的一步。為解決產業趨同和創新資源融合度不高的問題,東北三省緊隨其后,於2004年1月在北京簽署了“聯合建設區域創新體系協議”,標志著東北三省共建區域創新體系工作全面啟動。泛珠三角、環渤海和成渝地區也各自加快了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步伐,各種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日益增多。2013年2月,武漢、長沙、合肥和南昌四省會城市領導首聚武漢,並簽署《武漢共識》,提出了“打造中三角、挺進第四極”戰略目標,以期通過科技創新驅動力,擴大區域聚合力,提升區域影響力,為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提供科技支撐。
近年來,國家為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以規劃方式加大了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度。2009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隨后,國務院先后批復了《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橫琴總體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和《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等7個規劃。此后,東、中、西部陸續又有一些區域發展規劃獲批(如表2所示)。這些國家級的規劃為區域發展注入了動力,也成為建設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制度支撐。
市場導向的產學研合作廣泛存在。產學研合作是促進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有效銜接的協同創新機制,是區域創新體系內部的重要聯結。經過30年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我國市場主導的產學研合作已經廣泛存在,產學研合作創新已經成為推進企業創新和區域創新的重要途徑。根據合作關系的緊密程度,產學研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以產權關系為紐帶的緊密型產學研合作,即大學、科研院所利用其研究開發能力,通過辦企業直接將核心技術進行商業化和產業化,企業與原來的大學、院所之間保持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如北大方正、清華同方等﹔第二種是企業與研究機構之間通過有期限的合作契約,針對特定的創新目標達成委托協議,以人員借入、設備租用和項目委托等方式,實現創新要素在各主體之間的轉化﹔第三種是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通過一些地方性平台或相互之間的信用關系,建立人員交流或信息溝通等方面的非正式合作關系。從相關數據來看,我國企業與大學和獨立科研機構的聯系正在改善。20世紀90年代以前,高等學校的R&D活動絕大部分依賴於政府的資助,而現在,高等學校R&D經費的來源結構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並形成新的格局,2011年,企業對大學R&D的資助比例為35.3%,資助強度大大高於OECD成員國平均水平。這種情況表明,企業主動尋求大學、科研機構的研發支持在我國已經非常普遍。
四種源發類型的區域創新體系形成交融發展態勢。從市場發育程度和科技資源稟賦兩個維度來分析,我國正在發展中的區域創新體系可以依據源發的驅動因素分為四種基本類型:內生驅動型、國資推動型、科學基礎型和外資拉動型。隨著各地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和科技資源的再平衡,各地區域創新體系的內在推動力量實際上是向多元化發展的。除了源發的催生因素以外,各類內在和外在的力量相互交融,使區域創新體系的功能更加完備。例如,在北京,除了學院派知識的原始推動以外,企業家精神所主導的內生驅動力和政府所主導的政策推動力也日益增強,使中關村為代表的區域創新體系呈現出科學—技術—市場多維度均衡發展的態勢,這種創新體系在網絡形態上也體現出“草根式”和“統制式”兼備的特征。又如,在政府推動型較為典型的西部三線地區,科技力量日益增強,企業家精神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也有了明顯改善,這類地區的內生驅動力量顯著增強,中小企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創新體系內的網絡結構相應地也會發生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