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易图学:源于中国传于世界的易学文化

刘彬2025年09月25日10:52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易图集成与研究暨数据库建设”负责人、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

中国易学发展至唐末北宋初,产生了易图学。所谓易图学,是区别于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的新形态易学,以追问易学究竟为主要问题,以探寻、表达易学基本原理为根本目标,同时以图示《易经》文本内容为辅助手段。易图学通过搭建易学体用框架与发生模式,进而建构宇宙本体论、宇宙发生论,并以图像、图表为表现形式,融本体论、发生论、价值论于一体,具有高度的哲学性、数理性和逻辑性。易图学产生并兴盛于中国,后传播至世界,成为除象数易学、义理易学外,中华易学中特色鲜明、内涵深刻、形式直观的第三大流派。研究易图学,能够展现易学生生不息、多元互动的全貌。

易图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据说,易图学源于唐末陈抟。从现存文献看,北宋刘牧在《易数钩隐图》中论证河图、洛书的形成原理;邵雍提出“先天学”概念,传下易学“先天图”;周敦颐创绘由五小图组成的“太极图”,作《太极图说》并辅以《通书》进行解说;南宋朱熹融合三家,绘列“卦变图”和“变卦图”;蔡沈仿照“太玄图”创绘“洪范皇极图”,从而成就出于一源、融汇五流的新易学,生机勃勃的易图学由此生长演化。

 清华简《筮法》篇中“八卦人身图”与“八卦方位图”二合一之图

作者/供图

宋代易学家所绘制的易图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借鉴了此前易学著作中的部分图像。例如,清华简《筮法》篇中已出现“八卦人身图”与“八卦方位图”二合一的图像,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易学图式。此后,从三国至唐末,逐渐发展出“八卦五行图”“九宫图”等约30种易学图像。宋代易学家正是在这些前代图像的基础上,吸收其构图元素,并在新的易图学理论框架下进行创新与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宋代共产生易图约1100种。其中,表达易学基本原理、图示《易经》文本的“易体图”约有1000种;将易体图运用于《易经》之外如道家或医家著作的“易用图”约有80种。这些“易体图”可分为五大类。其一为“河图”“洛书”类。此类图依据《易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将一至十数经过巧妙组合而绘制成图,表达易学体系源于数,进而宇宙万物源于数的底层逻辑。其二为“太极图”类。此类图根据《易传》“易有太极”的古训,将具有“理”或“元气”特性而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太极”绘制成图像,从而展示由本然之体发用流行、由太极而生数象、由数象而生形物、由无思无为不动太极而反观推原执中主静人极的宏大哲学图景。其三为“先天图”类。此类图按照“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学范式,绘制出由太极而生成阳奇阴偶的两仪,由两仪而生成太阳、少阴、少阳、太阴的四象,由四象而生成八卦,由八卦而生十六,由十六而生三十二,由三十二而生六十四,由六十四卦而生四千零九十六卦,以至无穷的开放卦画体系。其四为“变卦、卦变图”类。此类图依据《易传》“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绘图展示一卦通过阴阳爻性变动而形成其他六十三卦,或一卦通过阴阳爻位互换而形成其他多种卦。其五为“洪范皇极图”类。此类图仿照“太玄图”,以“三分”思想为指导,绘制出“九九圆数图”“九九方数图”等图,形成与“二分”易图不同的另一个系统。

在整个易图学数量庞大的易图库中,上述“河图、洛书”“太极图”“先天图”“变卦、卦变图”“洪范皇极图”五大类易图,与其他易图构成母与子的关系。五类易图作为基本、核心图式,规定了各类易图的基本元素、基本结构、基本内涵,从而具备了母体易图的性质,其他易图则源于五类母体易图,或为元素再组合而成,或为内容增删而生,或为数图叠合为一图,或为一图分解为数图。

宋代以后至清末的易图学发展,鲜明体现了母体易图处于主体地位、子体易图缘此而生的演变特征。金代郝大通、丘处机等继承宋代易图学,采录、演绎母体易图而绘列“二十四气加临乾坤二象阴阳损益图”“六十甲子加临卦象图”等易体图约20种,两人与凝阳子、侯善渊等又绘制用于丹道修行的“虚无自然之图”“乾坤周天火候之图”等易用图约45种。元代雷思齐、保巴、吴澄、胡一桂等人或传承宋代易图,或演绎母体易图,绘列“中天图”“先天变后天图”“三十六宫图”等易体图,李道纯、刘惟永、金月岩等传承、绘制“火候图”“元炁始终阴阳升降之图”“太极顺逆图”等易用图。

易图学发展到明代,成果数量大增,形式更为丰富,易图有关著作达到120余部,易体图多达2510多种,易用图达到230多种。胡广继承朱熹“九图”,钱一本演为三十二,巩固朱子易图学的主体地位,形成明代朱子一系主宰、其余七系并兴的局面。“河洛”一系,薛侃、张纶等人,或承袭原图,或创绘新图。“太极图”一系,徐爌广演其义,自创系列图;来知德新绘“太极圆图”。朱子“《启蒙》图”一系,韩邦奇撰绘《图书编》,传承深化《启蒙》易图。“皇极经世”一系,黄畿细化其图,余本考定解说,杨体仁推其数,陈荩谟探其音。“洪范皇极”一系,程宗舜在形式上作出创新。易图集成一系,明代出现四大著作,即张潢的《图书编》、杨时乔的《周易今古文全书》、方孔炤和方以智的《周易时论合编图象》、郑旒的《郑氏易谱》。易图创新一系,黄道周约天文历数归之于《易》,成《三易洞玑》,创绘卦爻之变象图,成《易象正》。

清代,易图学进入新的时期,除具有主体易图衍生子体易图的共同特征外,又产生新特点。第一,清初兴起批判易图学的思潮,并延及中期。黄宗羲、黄宗炎等人,或清理陈、邵象数之学,或认为易图为道家学问,与易学无关,欲将象数、图书之学廓而清之。这种思潮表明,易图学自觉进入自我检讨、反思阶段。第二,经过自我批判,易图学不但没有消亡,反而迎来繁荣期,共产生易图有关著作220余部,易体图达到创纪录的4020多种。第三,汉代易学象数内容被绘制为易图。惠栋、张惠言、方申等,绘制卦气、纳甲、爻辰等易图近百种。第四,众多学者融汇多家、多种思想,绘制新的系统易图。第五,数量庞大的易图库中出现了诸多偏离易图学本质、只求花样翻新、牵强附会的易图。

易图学在东亚和欧洲的传播

早在元代,易图学就传播到东亚。日本的度会家行在1320年完成的著作中,即采录“周子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从镰仓时代(1185—1333)的中世时期至今,产生的易图有关著作大约20部,绘列易图360余种。总体而言,日本学者主要传播、发展周敦颐、邵雍、朱熹的易图学。柏舟宗赵的《周易抄》绘列“先天图”和“后天图”。马场信武宗邵子、朱子之学,为《易学启蒙》作“图说”,兼采吴澄、胡一桂、胡炳文之说,共绘图66种。浅见絅斋、室鸠巢、伊藤东涯阐扬朱子“太极图说注”,分别作《太极图说笔记》《太极图述》《太极图说十论》,各绘易图。榊原篁洲以日文训解《易学启蒙》,三宅尚斋撰《启蒙笔记》系列著作,皆推崇朱子“《启蒙》学”。皆川淇园悟名声之象,于《易原》创绘易图25种,体现了易图学在日本的新发展。

易图学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和演变,历经整个朝鲜王朝。据统计,古代朝鲜共产生93部易图有关著述,绘制易图1654种。其易图学发展呈现四大特点。其一,朱子“《启蒙》图”的传播和创绘为贯穿始终的主线。约成书于1466年,由国王御作、崔恒等增补的《易学启蒙要解》,即全部采录《启蒙》原图。其后李滉对《启蒙》易图发疑辨证,金楷、金谨行、徐命膺等,或增补、辨析、修正原图,或推衍、发明、创绘新图,充分体现了朱子易学在朝鲜的主宰地位。其二,注重构建体系性易图。张显光的《易学类说》涵括易图325种,体系完整,内容广博。李万敷以原易、象易、画易、辞易、用易、翼易七篇,绘制“易统”易图。其三,出现富有特色的创新易图。成以心以命为太极,心貌为两仪,言听视思为四象,爱喜惧怒哀欲恶敬为八卦,仁义等六十四名为六十四卦,绘制十图,创建人事修为的“人易”体系。朴万琼仿“人易”,又建构“心易”体系。其四,将易图应用于现实。1883年朝鲜王朝在设计国旗图案时,采用“阴阳鱼太极图”和“先天八卦图”中四卦,以青色和红色两大色块构成圆形太极图,置于中间,以乾、坤、离、坎分布于四角,称其名为“太极旗”。在东亚诸国中,朝鲜半岛对易图学吸收最为充分,取得成果最为丰硕,创造和转化特征最为鲜明。

在越南易学史中,后黎朝(1428—1789)邓太滂所作《周易国音歌》,被视为喃译《易经》现存著作中最早且较为完整的作品,该书即绘列有“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周子太极图”等。据不完全统计,自后黎朝至今,越南大约产生12部易图有关著作,绘制易图约183种。这些著作大部分是针对传入越南《五经大全》中的《周易大全》进行解说或喃译,在其“朱子图说”部分绘制易图,如黎贵惇的《易肤丛说》、范贵适的《易义存疑》、范廷琥的《羲经蠡测》《易经讲义》、裴辉壁的《易经节要》等,反映了朱熹易图学思想对越南易学文化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易图于清代传播于欧洲。意大利卫匡国在1658年出版的《中国上古史》中,首次绘制“伏羲六十四卦方图”。其后,比利时柏应理等编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绘有“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等卦图。德国莱布尼茨在1700年前后,从二进制数学领会了“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他在致德雷蒙的信中说:伏羲、文王、周公和孔子,“都曾在这六十四个图形中寻找过哲学的秘密,这恰是二进制算术”。法国雷孝思在其《易经》拉丁文译本中讨论“太极图”的起源,以及邵子、朱子的先天、后天概念。英国麦丽芝在1876年出版的《易经》英译本中绘制先天图和后天图。

总之,作为古老易学的新流派,易图学形成于宋代,兴盛于元明清,传播至东亚、欧洲。在当代交叉学科兴起和数字化潮流的背景下,易图学很可能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形成新形态,从而彰显中国易学“生生不息”的永恒魅力。

(责编:王燕华、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