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王丙珍: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的生态审美记忆

2024年02月02日10:54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赫哲族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是我国古老的渔猎民族,世世代代以叉鱼、狩猎为生。《朔方备乘》卷十七记载:“居民捕鱼为食,衣以鱼皮,穴地而居。”由此孕育而生的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生态价值,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共生之路。

生态审美根源与价值

在历史长河中,赫哲族人民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赫哲三绝”,即桦皮工艺、鱼皮工艺和鱼骨工艺。俄国考古学家兼民族学家奥克拉德尼科夫如此论述赫哲族鱼皮纹饰:“存在着最丰富的螺旋纹与一般的曲线纹饰。”2006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包括鱼皮服饰、鱼皮船帆、鱼皮火镰袋、鱼皮口袋、鱼皮日历、鱼皮曲棍球、鱼皮帐篷、鱼皮娃娃、鱼皮剪纸、鱼皮刺绣、鱼皮图案、鱼皮画等,种类之多,涵盖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彰显渔猎文化独特的生态审美趣味与魅力。

三江山水富饶的生态环境为赫哲族提供了丰厚的逐猎之地和天然渔场,山林中盛产珍禽异兽、山珍药材、珍贵木材,江水里游动着“三花五罗十八子”,如鲟鱼、鳇鱼、鲑鱼、狗鱼、白漂子鱼、船丁子鱼、嘎牙子鱼等,真可谓“吃不尽的伊玛哈(鱼),穿不完的鱼皮衣”。《山海经》卷九《海外东经》最早记载了赫哲族穿鱼皮衣服的说法,“玄股之国在其北。其为人,衣鱼食鸥,使两鸟夹之”。清代民族志《皇清职贡图》更是图文结合地记录了赫哲族分支费雅喀人的鱼皮服饰:“费雅喀在松花江之东,沿海岛散处,以渔猎为生。男女俱衣犬皮,夏日则用鱼皮为之。性悍好斗,出入常持兵刃,岁进貂皮。”

赫哲族鱼皮服饰是鱼皮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鱼皮帽、鱼皮衣、鱼皮裤、鱼皮裙、鱼皮围裙、鱼皮马甲、鱼皮套裤、鱼皮腰带、鱼皮绑腿、鱼皮袜子、鱼皮靰鞡、鱼皮头饰、鱼皮手套、鱼皮袖带、鱼皮烟荷包、鱼皮婚服、鱼皮萨满服等。赫哲族从捕获的鱼类中选料,大多为鳇鱼、鲟鱼、大马哈鱼、鲤鱼、鲇鱼、草鱼、狗鱼、哲罗等,尤以大马哈鱼为制作鱼皮衣袍的首选面料。鱼皮线多取自胖头鱼、怀头鱼和狗鱼的鱼皮,制作过程还要经过剥皮、晾干、熟皮子、裁剪、拼接、缝制、染色和装饰等工序。人们以精美的鱼皮剪纸、鱼皮刺绣、鱼皮图案等点缀它、装饰它、美化它,这也是鱼皮画的源起。

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因此,他们依靠口口相传,以鱼皮文化艺术为载体,向本民族群众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宗教知识、礼仪知识和地方知识等。赫哲族对美好生活的探索与向往及对生存环境的感恩与依恋都寄寓在原生态文化艺术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观照之中,传达了这个没有文字且人口较少的东北民族的生态审美记忆,及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万物有灵、和谐相处的民族精神。

鱼皮文化艺术

在赫哲语中,鱼皮衣为“乌提库”,鱼皮套裤为“卧又克衣”。鱼皮衣裤上面的花纹图案是先用鱼皮刻成,再用彩色的丝线精心刺绣上去的,凸凹之处颇具立体之美。颜色以紫、红、蓝、黑、白五色搭配居多,女式鱼皮上衣大都染成紫色或蓝色,堆花边以狗鱼皮染成蓝色、红色、紫色及黑色四种,另以本色鱼皮为花样之底,凸显如若五色文锦般的美感特性。图案包括螺旋式的波浪纹、云卷纹、曲线纹及鱼皮的天然纹理等,鱼皮女袍的领口、大襟、底襟和袖口皆缝有云卷纹为基本要素的图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已拓展为文化创意产业,指涉鱼皮衣、鱼皮面具、鱼皮钱包、鱼皮挎包、鱼皮腰带、鱼皮挂件与鱼皮画等。鱼皮文化创意产业是赫哲族聚居地的支柱产业,是黑龙江省充分发挥行业技术集聚的优势产业,亦是区域经济、文化、创意等高度融合的新兴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鱼皮服饰渐次从实用性转向审美性,鱼皮文化艺术的综合性也转向了独立性。由此,鱼皮剪纸、鱼皮刺绣、鱼皮图案、鱼皮画等相继发展成为独立的鱼皮文化艺术形式。

赫哲族鱼皮画源自鱼皮服饰,衍生出绞花、雕镂、拼贴、缝制、修饰等艺术形式,为鱼皮文化艺术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鱼皮制作技艺者在鱼皮材料及其天然纹理中寄寓了渔猎民族的生态审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鱼皮衣与鱼皮画的民间艺人及传承人众多。可见,越来越多的民族及艺术家已自觉地加入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创新与传播的力量中,持续推动着这项独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生态审美记忆

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处处凸显形式美、质料美、信仰美、生产美、生活美、生命美和生态美,印刻着渔猎民族的生态审美记忆。而赫哲族口头文学传统表达,也以江河、鱼类、真善、勇敢、正义、平等、敬畏、和谐等为美,体现了图腾意识和生态审美情趣的有机融合。

在赫哲族传说特伦固《鳌花姑娘》中,孤苦伶仃的打鱼小伙子只有靠吹口弦琴解闷,受琴声吸引的鳌花鱼跳出水面,两人在河边盖起了两间草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巴彦玛发却设计陷害他们,让鳌花姑娘三天之内缝制一件百鱼衣。当他试穿百鱼衣时,百鱼衣上的百条鱼变成了活鱼,将坏心眼的巴彦玛发吞吃了。《狗鱼、船丁子鱼、嘎牙子鱼》则揭示了奉行“大鱼吃小鱼”的狗鱼却吃不了嘎牙子鱼的原因。嘎牙子鱼气愤于狗鱼贪婪地吞吃船丁子鱼,它一头钻进狗鱼嘴里,用身上的将军刺把狗鱼嘴刺穿了一个大洞,自己也付出被狗鱼咬塌脑袋的代价。《一双鱼皮靴子》歌颂真挚的爱情、鱼皮靴子的结实耐穿和红乌拉草的神力。富人巴彦一心想白白地占有邻村小伙子的劳动力,给他一双用鳇鱼脊梁骨上的皮做成的鱼皮靴子,讲好穿破了鱼皮靴子及穿着鱼皮靴子跑过他才给工钱的条件。他的女儿达露莎帮助小伙子破解了鱼皮靴子的全部秘密,两人终成眷属。在赫哲族民歌嫁令阔《渔歌》中,人们用歌声打动神灵,请求鱼神赐福人间:“我在那松花江上荡起船儿,年年月月靠着打鱼过日子。我祈求各位神灵多多保佑,保佑我多打一些鲤鱼和鳇鱼。多打鱼决不忘了各位神灵,我用那上等的鱼来祭奠你。”

生态审美是生命平等而自由的感觉与体验状态,生态审美记忆是在生命共同体的视野中对对象特性识记、保持、再认、回忆的心理活动和能力。赫哲族的生态审美思想虽远离田野和草原,却是构成了江河美学体系的主要部分。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的生态审美记忆承载着主体的生态审美需要及其对审美客体的选择、关注、感受、认知、想象、情感、判断、理解和评价等。它以人们在生态环境中获得的审美印象、映象、表象和意象为表征,是进行鱼皮文化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

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不仅是制作技艺,而且是民族文化记忆,蕴含着渔猎民族的生态审美文化。它将远古渔猎初民的生存场景、生命维度、生活状况、生态理念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传递着中国北方渔猎先民们在生存、生命、生活中生态审美文化的追求、记忆、认同和价值,成为中华民族生态审美文化的组成部分。

(责编:皮博、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