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要讲“两点论”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改革与法治、改革发展稳定等若干重大关系,要讲两点论,依照辩证法办事。
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不是相互对立的,“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中央与地方。中央和地方都是改革的责任主体、实施主体,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力量。全面深化改革,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地方要吃透中央精神,吃透中央制定的重点改革方案,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地方实际确定改革重点、路径、次序、方法,使地方改革精准对接中央要求。同时,中央也要吃透国情,吃透地方实际,出台的总体性改革方案接地气,能解渴,能落地,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情况下,释放给地方尽可能大的施展空间。
改革与法治。改革和法治,要一体考虑,一体推进,不可偏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重大改革都必须于法有据,“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改革发展稳定。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应当保持合理张力,实现动态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动态的,不能因为改革中潜藏着风险,就质疑改革;不能因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就否定发展;也不能因为稳定总是相对的,就无视稳定的极端重要性。
8.重在抓落实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全面深化改革,“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最好阐释。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既当拥护改革、推进改革的改革促进派,又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改革实干家,共同做好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
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已经出来,能否确保改革方案落地落实,能否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不偏离、党中央明确的改革任务不落空,能否确保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关乎改革成败,关乎政道人心,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美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全党必须聚焦聚神聚力抓改革落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盯住抓、反复抓,直至抓出成效。
抓落实要讲究章法,注重节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掌握好节奏,对条件已经成熟、各方面要求强烈的改革,要下定决心加快推进;对各方面认识还不一致、但又必须突破的改革,要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尽可能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改革共识;对实践发展有要求、但操作上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可以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开。改革任务越是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越是要注重优先顺序、方法步骤。任何时候,改革不能自乱阵脚、失了方寸。 (作者: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陈曙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