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探讨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潜心之作【2】

李景源2018年05月08日10:08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标题:探讨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潜心之作

该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着重分析了马克思政治思想自身的推进历史以及马克思关于政治本质的特殊理解。整体上看,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发展经历了大跨度的思想演进过程,存在四次重大的思想转折——从法到市民社会;从市民社会到经济基础;从经济基础到阶级斗争;从阶级斗争到资本问题。这些转折既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实现完整理论建构的重要环节,也是顺利完成对西方政治哲学开拓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关于政治哲学的思考逐渐走向深入的过程中,马克思对于政治本质的追问也在不断走向深入。总体上看,马克思关于政治本质的认识是四个层面的统一,即政治与国家、政治与上层建筑、政治与阶级、政治与经济。

在中篇中,该书深入分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形态变迁历史。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很早就不再专属马克思。在马克思生前及身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均得到人们的不同理解与阐发,其中不仅包括恩格斯、伯恩斯坦、考茨基等人,还包括列宁、斯大林,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甚至包括当代所谓的后马克思主义。学界针对这些不同的理解与阐发,一方面可以将它们视为见仁见智,另一方面也可将其视为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加以发展基础上所发生的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形态变迁。因此,该书通过明确阐明对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不同理解与阐发,应被视为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形态变迁历史,深入探讨了对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不同理解与阐发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并且将这些理解与阐发区分为两大历史发展阶段:早期阶段和多元化发展阶段。

从学理上看,任何理论的发展都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体系内发展;一类是走到体系之外对体系进行延伸性发展。该书认为,如果说在发展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过程中存在形态变迁的话,那么又可以进一步区分出两大类别:一类是在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内所发生的形态变迁,另一类是在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外所发生的延伸性形态变迁。前者是狭义的形态变迁,后者是广义的形态变迁。严格说来,早期阶段的恩格斯、伯恩斯坦、考茨基、列宁、斯大林等对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属于体系内发展,因为他们的思想主题始终是追求更准确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本质。而针对自卢卡奇开始的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形态的不断问世,则属于体系外的延伸性形态变迁,可被视为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多元化发展阶段的重要成果。

在下篇中,该书探讨了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首先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推进历史加以逻辑分析和理论价值说明,深入探讨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突破,指出马克思提出的关于政治本质的四种理解模式不仅具有开放性特质,也摆脱了以往单一理解模式的局限性。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一个极为重要的贡献就在于,它实现了政治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社会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统一。其次,该书深入探讨了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巨大的理论魅力,深刻影响了20世纪西方许多政治思潮的开启与发展,进而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发展基础,同时它的世界性眼光也帮助西方政治哲学走出狭小的地域性,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中国,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已在不断实践磨砺中发展成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体系。当代中国正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砥砺前行,引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潮流。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贡献给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宝贵财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史哲学部副主任)

(责编: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