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俄罗斯汉学是世界汉学的重要分支,俄罗斯汉学界在语言学、哲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宗教学、文化学、考古学、人类学等领域都具有世界级的成果和声誉。俄罗斯汉学家们一直重视对《史记》的翻译与研究,秦汉史专家克罗里曾指出,“第一部中国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有记载的《史记》俄译始于19世纪汉学家比丘林,其晚年编撰的《古代中亚各民族历史资料集》收录了其翻译的《史记》中的《匈奴列传》和《大宛列传》两篇。此后的100多年里,俄罗斯对《史记》的翻译和研究从未停止,并涌现了《史记》俄译本13种。然而俄罗斯汉学界对《史记》的研究也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史记》的文学性及其文学经典的构建过程,对后世文学和史学作品的影响等。
关键词:翻译;列传;汉学家;译本
作者简介:
《史记》的文学性及影响力
俄罗斯学界对于《史记》文学性也早有探索,阿列克谢耶夫就曾经谈到“司马迁除了是一位史学家,还是一位文学家”。俄罗斯学界最具特色的当属克罗里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史记》文学性的论述。
克罗里指出:“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自己的声音和讲故事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似乎是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对历史进行讲述,表达的似乎既非作者的观点,也非作品中人物的观点。司马迁很少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用他者的声音冷静地表达对某个事件或者某人的评价。”克罗里引用巴赫金的话指出,司马迁是“运用特定的手段和语气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关《史记》的文学特征更多地表现在司马迁加工史料的方法上。“世家”和“列传”中司马迁将某一个家族的材料串联起来,并努力描写这个家族的起起落落,对其做出评价,这使得《史记》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史记》从思想、趋向、形式手段和构成风格等方面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汉书》《儒林外史》《唐书》等都是深受其影响的作品。《史记》的影响力还延伸至了亚洲其他国家,例如韩国的《三国史记》,从体裁上也运用了“世家”“书”和“表”的形式,同时它还对人物进行了适当的评论。日本的《日本史记》和《日本外史》也都受到了《史记》的影响,其中《日本外史》还模仿了司马迁“世家”的写作手法。
研究方法还需创新与传承
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发现,俄罗斯汉学家在该领域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历史悠久,《史记》俄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译本较多,迄今为止共有14个俄文译本,其中维亚特金等人的全译本规模最为宏大,注释全面,代表了《史记》翻译的较高水平;3.对《史记》研究较为全面,除了上述问题以外,学者们还关注“列传”的文本风格研究司马迁思想研究,司马迁儒、道和法家思想研究以及根据《史记》进行的中国古代刑法制度研究等;4.与中国学界联系紧密,如维亚特金在翻译《史记》时大量使用了中国史学家顾颉刚的注释,刘克甫的论文中也参考了100多条中国《史记》研究的文献;5.运用西方理论研究问题,如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论述《史记》的文学性等。
然而俄罗斯汉学界对《史记》的研究也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史记》的文学性及其文学经典的构建过程,对后世文学和史学作品的影响等。二是目前的《史记》研究集中在几位学者,当代年轻汉学家需要继承传统、不断创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