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着力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魏礼群2018年04月26日09:13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着力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也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格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

  1.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的丰富内涵

  共建共治共享,是理解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的三个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这样的部署既鲜明体现了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又体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既互为前提又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目标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制度的根本特征。

  共建共治共享,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共建”,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全体人民共建发展成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意志,反映人民的意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巨大智慧和决定力量。“共治”,就是要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治理国家和社会,优化社会治理多元主体格局,支持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共享”,就是要坚持让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发展和治理成果,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朝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可以说,共建共治共享的提出,凝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全国人民社会治理探索的集体智慧,既是对过去5年我国社会治理实践探索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未来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目标。

  共建共治共享,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建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共治要以体制创新为关键,共享则要以公平正义为保障。只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才能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因此,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既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也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美好愿景的实现。

  2.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实践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突出标志是:党的建设在社会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特别是在基层普遍增强,确保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正确政治方向。社会治理基础性制度在多个领域获得新突破,包括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特别是养老金并轨改革、群团组织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更加重视人民主体地位,各地方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组织群众的新途径新办法,开创了群防群治新局面;深入推进基层自治,新型社区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并创新协商民主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强信用管理等制度建设,促进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

  通过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深入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着力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发展难题和短板问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5年内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近6000万低保人员和特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治安形势实现较大好转,社会大局持续稳定,近几年群体性事件、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等明显下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增强。

  同时也应清醒看到,我国社会治理领域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和风险。国外一些不愿看到中国由大变强的势力渗透加剧,给我国社会治理增加新压力;国内经济风险隐患容易向社会、政治领域传导,给社会治理增加新难度;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给社会治理提出新课题;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给社会治理增添新变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给社会治理提出新要求。这些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着力打造健全高效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