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曹胜高:国家建构与秦汉文学格局的初成【2】

2017年08月08日08:4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原标题:国家建构与秦汉文学格局的初成

义政学说的形成,在于为天下秩序确立了一以贯之的法则,即无论皇权还是平民,必须要服从人之能群的基本法则,按照群体共处的基本法则确定政治行为、确立行政措施、约束个人行为。为了明确“道”与“义”的至上性,诸子提出“圣人配天”与“君子制义”的主张,从而将“道”的理解、“义”的阐释掌握在士大夫群体手中,作为对君权、皇权进行干预的手段。从天下秩序来看,朝野关系是政权稳定、社会有序的基石。如果社会精英能够按照合理有序的通道进入朝廷体制,且朝野能够形成有效的对话与协调机制,天下秩序便能长时期地保持稳定。西汉所确立的“共定天下”之论,明确了君主、皇室与士大夫的合作关系,从而吸引了士大夫对朝廷的认同,维持了两汉四百多年的政权稳定。

从国家建构的角度观察,就会发现“文学”在周秦时是被作为一项技能,在秦汉成为一个职务,逐渐被纳入到官吏体制中进行管理。而对“文学”的培养,体现了行政系统对文书撰制中经学内涵、义理表达、文辞技巧的重视;对“文学”的选拔,则表明国家寻求到了士人通过学习进入体制的通道,这不仅吸引了士人对文学的学习,而且成为士人入仕的常规途径。其端在治,其用在学。从汉武帝开始到东汉末,“文学”作为官吏选拔的常科,为汉代经学传承和汉代文学创作培养了大批人才。至汉魏之际,各郡县普遍设立文学职务,群相切磋,宴饮唱和,为魏晋文学的繁荣做了人才上的储备。

秦汉文学建构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

秦汉文学格局的形成,得益于士人知识视域的拓展,于文学影响最大的,便是想象世界的形成。作为精神生活的方式,文学想象是建构文学空间的内在张力,两汉在对神话系统的继承中,形成了历时性的时间维度;在对世界的表述中,形成了多维的空间维度。因为有了陌生化和熟悉化的建构,在被拓展了的时间和空间中,文学的时空既有虚构性,又有真实性,呈现出相对自由而自足的想象空间。在这一过程中,谶纬学说作为思想方式,参与了文学空间的整体建构,并以信仰形态、历史意识和文化观念充实着文学的时空,促成了中国文学想象形态的基本框架。

从历史的视角观察中国文学的发展,既非康庄大道,又非一以贯之,是由诸多外在客观条件合力而成,其之所以如此,不是原本就已经设计好,而是不得不如此。两汉是中国文人格调、文化情趣、审美意识、文学认知、文体形态的形成期,文学正是在外力的综合作用下,被雕塑、被熔铸成如此。在这其中,国家的建构理念、政治的作用方式及制度的运行模式,成为熔铸文学形式的模范、雕塑文学形态的刻刀。

(责编:李叶、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