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智库类型的研究目的及其服务对象都是不相同的,多元用户主体对于智库的不同需求将为新型智库评价指引方向。因而必须探索以行业评价、官方评价、学术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元分类的评估模式。公共政策的研究与分析,受市场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决策方难以辨别智库咨询服务的信度和效度。行业评价不仅能够对政策建议的科学性、实效性作出准确判断,还能充分保障决策过程中的民主性。社会评价能够凝聚社会各阶层的智慧,以其参与的广泛性与舆论的影响力,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介作用,促进评估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对智库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以及社会责任发挥有力的公共监督作用。复合评价意在探索立体化的多方评价模式,在智库评价过程中引入第三方乃至多方评价主体。
针对不同类别的智库,要构建多样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要依据智库类型设计不同评价模块。现行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指标太过笼统,很难照顾到不同智库类型的独特性。可以依据智库类型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模块,如职业声誉、社会效益、咨政服务、自身建设等模块。职业能力模块,应用性研究评价指标注重承接项目数、政策建议、咨询服务等量化指标的设计,而基础性研究的评价则倾向于学术性与延时性,围绕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定性方面设计指标。社会效益指标主要关注智库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影响、成果转化率、社会反响等。咨政服务指标侧重对智力分析市场的完善与规范、咨政服务的渠道和平台建设作出评价,自身建设主要评估自身专家和团队建设等情况。模块式评价指标体系条理清晰,可以提高智库评价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规范性,易于进行横向的比较。
健全富有针对性的评价机制与方法
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确保智库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的前提。针对当前智库评价专门机构不健全、评价机制动能不足、评价方法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必须依据智库分类指导原则选择和搭建合理的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在智库间及智库内部形成良性竞合关系格局。必须以各具特色的指标体系为指挥棒,探索分类管理基础上的智库业绩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智库评价反馈功能的针对性与准确性,激发智库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专业化的评价机构建设也应当是评价机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前我国智库第三方评价机构发展滞后,对于智库评价鲜有专门机构涉及,类似的机构有高校成立的智库评价中心、专门研究机构成立的知识评价组织、科技部软科学项目的统计调查,这些主体仅仅开展对智库机构的承担课题、发表论文、研究力量、国际交流等进行统计,没有系统地对智库影响力或竞争力进行评价。要建设一个专业化、专门化的智库评价机构,切实提升成果应用转化效果测评能力以及政策的熟悉程度。最后要完善以成果为核心的多元评价方法,需要从评价程序、评价内容、评价制度等方面着手,妥善处理好智库成果认定中定性与定量、即时与延时、质量与数量、主观与客观等相互关系,针对不同的智库类型对不同的评价维度赋予相应的权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