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陆邵明:构建全球视野下的抗战记忆伦理【2】

2015年12月08日08:28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原标题:构建全球视野下的抗战记忆伦理

    抗战记忆的主体

从宏观抽象层面转向微观具象层面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不仅在国家和地方层面组织各类“追寻抗战记忆”主题活动,更重要的是对抗战英烈的重视与慰问。阅兵式上,由300多名国共两党抗战老兵、抗日英烈后代组成的方队以及抗战英模部队率先接受检阅。纪念会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向抗战老兵和抗战将领等代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特别是,“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和千人坑遗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等180个地方抗战纪念设施、场馆被列为国家级抗战遗址名录,充分显示了国家对抗战烈士及抗战普通群体的尊重,再现了“父母送儿、妻子送郎”的人民战争意义,使得抗战记忆更接地气、更具现实和历史的感染力。

战争记忆,通常是一种个体与集体的共同记忆,需要分享与传播。对抗战乃至整个二战记忆的务实纪念,体现了对人性、人民的关爱。以色列学者阿维夏伊·玛格丽特在《记忆的伦理》一书中写到,共同记忆不同于正统的历史知识,具有情感与关爱;它使得被关爱的人感觉到安全感、归属感与自豪感。在对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与追忆活动中,表彰了一批烈士及见证者,不仅最大程度追寻了他们的姓名和事迹,而且也对其本人或家属的生活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了实质的关爱。同时,二战时期的“东方主战场”缅怀的不仅包括抗战中伤亡的3500多万中国军民,还追忆了众多支援抗战的国际友人以及在抗战中伤亡的苏联等国军民。对超越国界的抗战人士个体及群体的关爱,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其为和平献身精神的认可与尊重,是一种大爱、一种立场。在举行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中,我们不仅要留住抗战记忆,更重要的是明白应该记住什么、为谁而记忆,这是战争记忆的基本伦理。

由此可见,此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向世界宣扬了一种全新的抗战记忆伦理观——正义、和平、发展、关爱及其共同意识。

(责编:李叶、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