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李强:立足本土 开拓创新

——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中国实践》

2014年11月20日16:26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东北财经大学蒋萍教授等人撰写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中国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以最新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SNA(2008)为指导、以SNA的中心框架与卫星账户为主线、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为目的,围绕国民经济核算整体框架、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中心框架中的其他核算问题、卫星账户的编制等问题,对深化改革思路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讨,为现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案(2002)的修订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该书所涉及的内容,要么是当前核算实践工作中需要迫切改进的方面,要么是核算研究的前沿领域,每一个研究方向既来源于中国实践的现实土壤,又以国际标准为准绳,起到了开创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新局面与引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新方向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的特点与开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

其一,将国际视角从“对接”扩展到“对接+前瞻性研究”。自SNA(2008)发布以来,国民经济核算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国际视角提到了议事日程。一提国际视角,大多定位于与SNA(2008)接轨,将研究主题限定于与SNA(2008)的对接。该书认为,对接研究只是国际视角的一个层面,注重的是定论性国际标准的推广;国际视角的另一个层面是发展研究,注重的是非定论部分国际标准的制定,属于前瞻性研究。该书不仅研究了第一个层面的问题,如SNA(2008)的出台背景、修订内容及其对中国的指导意义,还研究了第二个层面的问题,例如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的核算、SNA核算框架的扩展研究等。

其二,以中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方案的改革与完善为目的,将本土化研究落到实处。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案是2002年发布的,现在已到了必须修订的关键时期,因此,国民经济核算的本土化研究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大多集中在必要性讨论或一般性原则与方法的分析上,这些研究成果与操作层面的实施还有一定距离。该书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全方位地开展了本土化研究,既包括理论层面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如季度核算中环比速度的引入、各主要国家季度GDP核算方法研究、不变价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方法研究等,也包括操作层面的具体改革建议与实施步骤,如改进和完善我国季度GDP核算的建议、中国实物交易资金流量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设想等。其中,“改进统计制度方法,细化行业分类和支出项目分类”的建议已经在统计实践中采纳。

其三,全面把握SNA核算框架,不仅关注“中心框架”,也关注“卫星账户”。中心框架虽然系统严谨、范围全面,但毕竟是从国民经济总体角度出发设置的,不可能解决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所有层面问题。由于每个国家的发展基础与发展重点不同,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很难保证不同国家的特定需求,因此,自SNA(1993)起采纳了附属账户(SNA(2008)改为卫星账户)的概念。卫星账户既保证了各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特定需求,体现了灵活性原则,又不影响中心框架的国际可比性。该书将卫星账户作为重点内容,对卫星账户的诸多应用进行了详细研究,如资源环境核算研究、研究与开发(R&D)卫星账户研究、中国非营利机构核算研究、住户无酬劳动核算研究、卫生卫星账户研究等。这与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中心框架中某个问题的研究是不同的。

其四,依托高起点研究平台,研究成果获得较高社会评价。该书是在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和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最终成果基础上修改完成的。项目团队成员历时3年,对国际核算标准下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进行了全面研究,发表在《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高水平学术刊物的论文27篇,提交各类学术研讨会论文30多篇,形成工作论文和研究报告50多篇,最终成果入选2013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当年入选成果中唯一的统计学专著。

当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不仅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也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的关心。《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中国实践》不仅为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提供了前沿知识、独特视角和崭新思路,也会切实推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的进步。希望本书的作者能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具体问题,在如何推进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进程方面作些努力,探讨一些更为具体的操作方法。

(作者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责编:赵晶、谢磊)